東南亞華商成功之道
東南亞國家正成為全球經濟的新焦點,也是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而東南亞更是全球海外華人最集中的地區,約有3600 萬華人,佔全球海外華人總數的近68%。在此,摘錄「東南亞華商特質與當前機遇」之部分內文,從中了解在東南亞華商的成功之道。
「竹網」—東南亞華商企業間聯繫網絡
從東南亞華裔富豪的發達史來看,有不少家族產業代代傳承。華商憑藉勤勞、經商天賦以及局勢發展,與早期殖民者和當前政府達成緊密合作關係,逐漸擴大經營範圍,讓東南亞經濟圈成為華商的天下,不僅創造東南亞華裔超級富豪,也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關係網絡。這個由華人血統企業交織而成的「竹網(Bamboo Network)」,串聯華人傳統的儒家忠誠和節儉的價值觀,涉足範圍從農業到金融的各個行業。
「竹網 (Bamboo Network)」一詞,用於概念化東南亞華僑華人經營的企業之間的聯繫。早期東南亞華僑華人需要適應並屈服當下環境,猶如竹子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它將東南亞(主要是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和新加坡)的華人企業與大中華區的經濟聯繫起來。20 世紀初以來,後殖民時代的東南亞已成為華僑經濟的重要支柱,竹網在東南亞商業生活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印度學者潘卡伊·米什拉(Pankaj Mishra)在《紐約書評》的文章中就將竹網稱之為「中國大陸及日本以外,亞洲最大的經濟實體」。
傳統和信任,海外華裔集團打造亞洲經濟關鍵因素
Murray Weidenbaum 在《The Bamboo Network: How Expatriate Chinese Entrepreneurs Are Creating a New Economic Superpower in Asia》 一書中指出,「海外華人創辦的家族企業集團打造亞洲經濟的關鍵因素為何?答案是傳統和信任」。
儒家倫理在傳統華人生活中根深蒂固,家庭更是基本的管理單位,包含忠誠度、靈活性、快速決策等行為準則和儒家精神等意涵。它也孕育一個關鍵的商業要素—信任。例如,泰國正大集團、香港李嘉誠集團、新加坡王明星(Ong Beng Seng)集團、盤谷銀行集團、印尼三林集團(Salim Group)、馬來西亞郭氏(Kuok)集團、菲律賓的SM 集團以及台灣王永慶台塑集團等案例,各個集團雖有其獨有的經營特色,但都以儒家價值觀為支柱,包括尊重等級與和諧、關係與網絡,透過努力工作和對商業的敏銳眼光而發展,雖然在所在地經常面臨挑戰,但許多企業現在主導著亞洲的經濟格局。
華裔集團間的網絡聯繫也非常密切,如劉平青教授所說,馬來西亞的郭鶴年與印尼的林紹良在糖業、麵粉業、運輸業等方面合作密切,泰國陳弼臣的盤谷銀行則是郭氏兄弟融資的主要來源。早期東南亞各國的華商財團往往與港臺財團聯手,建立以香港為基地的跨國公司,進行優勢互補。如郭鶴年在香港開辦的酒店、房地產和傳媒業,合作夥伴有林紹良、陳弼臣、李嘉誠、邵氏家族及中資機構。
「整個過程的基礎是華人對貿易、商業和創業活動的本能,」全球華人史學大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名譽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賡武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驅動力,使華裔在亞洲創辦的企業從一開始就蓬勃發展。」
東南亞華商特質,承載著華人精神的總和
各國學者對東南亞華商取得傲人的經濟成果,曾就其策略和競爭優勢進行分析,並歸結為以下幾點:
.華人的人格特質,包含勤、智、儉、速學及創業精神。
.透過家族網絡傳承商業智慧和資源。
.將家庭、宗族和社區內的聯繫,與國際市場機會交織在一起,以互信為基礎,促進商業信息及交易,即「竹網」。
.以儒家文化為基石,團結並支持家族企業和商業社團組織關係的聯繫。
此外,再加上東南亞華僑華人歷史背景因素,因而造就出的華商特性,例如:
.跨文化背景:東南亞華僑華人兼具融合華人及當地文化的獨特優勢。
.中間商角色:東南亞華商作為中間商連接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參與慈善事業:東南亞華商注重社區參與和慈善事業,為當地社會做出貢獻,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聲譽和社會關係網路。
因此,許多學者傾向於將以上幾點合併為華人精神(Chinese spirit)的總和,這是華商成功的秘訣,而東南亞華商更是十足的華人精神實踐者。
菲律賓前總統雅羅育(Arroyo)曾盛讚表示,華商不僅具有捕捉商機的智慧,同時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使命感、融入當地,「正是由於你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在經濟危機中復甦。」
本文摘錄自《華商世界經濟綜覽-世界華商組織聯盟創立二十周年紀念文獻》第一篇中「東南亞華商特質與當前機遇」之專文。詳細內文,請至世界華商組織聯盟網站參閱(https://wfceo.org/ebook/mobil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