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世界雜誌》第49期 - 中歐關係新篇章.中國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發佈日期:2021/04/14
  • 分享至:

中歐關係新篇章.中國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華商世界雜誌第49期

 

前言

  

中國與歐盟於2020年9月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並於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此

外,中國與歐盟在2020年底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雙方的緊密合作,為中歐貿易和投資注入新動力。中國已躍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充分體現了中歐經貿合作的強勁韌性。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歐盟實施大規模復甦計劃的啟動之年,中歐關係面臨重要機遇。

 

本文

 

自2017年起,中美兩強相爭態勢隨時間推移越趨明顯,雙方從關稅、金融,再打到科技戰,如今隨著主張多邊主義的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中國加快中歐投資協定簽署,雙方擴大在歐洲的戰線,對歐關係成為中美兩強的新戰場。

 

《中歐投資協定》2020年12月30日簽訂

 

經歷七年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趕在2020年12月30日談成,為中歐關係帶來重大的改變,中歐的經貿合作進入新階段。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說,這項投資協議將「有助於重新平衡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中國已承諾為歐盟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場准入水平,為歐洲企業的經營提供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歐盟企業得以進入更多中國產業;中國能進入歐洲如能源等敏感領域

 

在中歐投資協定下,歐盟企業有望在中國市場享受更開放自由的空間。而中國也企圖藉由該協定進入歐洲如能源等敏感領域,擴大在當地甚至全球的影響力,扭轉近年企圖進入歐美科技等敏感領域受挫的情況。

 

協定禁止強迫進入中國的歐企進行技術移轉(如必須與大陸企業合資、某些產業設定外資持股上限等),同時包含各種措施,規範中國國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以及中國補助中企應更透明。

 

對歐盟來說,協定使更多企業得以進入中國產業,並處理歐美視為扭曲市場的中國大陸官方政策,包括補貼產業、國家控制企業和強迫轉移技術等。根據中歐投資協定,中國大陸將向歐盟企業開放製造、營建、廣告、航空運輸、海事服務與電訊等行業,以及醫療服務、雲計算和電動汽車領域開放更多市場,以及取消航空運輸輔助服務的壟斷權。

 

對中國大陸來說,協定將擴大中國進入歐盟一些製造業部門和歐盟能源行業的渠道,能提高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地位,降低歐盟對中國大陸資金戒心較強而產生的風險,中國大陸也能進一步要求展開中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歐盟堅持雙方先談成投資協定,才能談自貿協定。

 

但此協定沒有納入新的投資者保護機制,這樣的機制可讓歐洲企業直接對爭端提起訴訟。取而代之的是創建了一個高級別的雙邊投資委員會,該委員會將監督協議執行情況並尋求迅速解決分歧。如果這個委員會未能解決問題,那麼圍繞市場准入的爭端將提交給仲裁小組來裁決,仲裁小組可以發布具有約束力的懲罰措施。一位官員稱,如果中國未能履行該協議中的重要部分,可能會損害中國進入現有一些已經開放的歐盟市場的機會。

 210331中歐關係新篇章.中國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圖片1.jpg

                                            

中歐需求互補,加速談判進度

 

《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忽然大趕進度,與新冠疫情大有關係,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中歐貿易關係發生變化,中國超越美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若把歐盟視為單一國家,人口約4.5億,只有中國14億的32%,但是其GDP高達18.4兆美元,是中國14.4兆美元的1.28%。換言之,其經濟總實力大於中國,僅次於美國的約22兆美元,居世界第二。中國與歐盟雙方經濟規模相當,因為產業發展水平不同,互補性也較強。

 

此外,依據中國海關總署2020全年數據顯示,歐盟與中國貿易總額雖居於6,500億美元高水平,但其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已經被東協取代,鑑於涉及中國和東協、紐澳日韓等亞太15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先一步簽署,可能喚起了歐盟的危機意識,希望用更大力度挽留住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中國超越美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已經不是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中歐雙邊貿易總額達5,860億歐元,年增4.4%。而歐盟與美國貿易總額則大跌10.0%至5,550億歐元,首次失去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地位。

 

中歐2020年貿易數據顯示,歐盟對中國出口年增2.2%至2,025億歐元,歐盟由中國入口增漲5.6%至3,835億歐元。中國是歐盟10大貿易夥伴中,唯一進出口同時增長的對象。儘管受到疫情衝擊,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創新高,全年開行1萬2,406列,年增長50%,並首次突破「萬列」大

關。

 

2020年歐盟對美國進出口則是雙雙下降。其中,歐盟自美國進口商品2,020億歐元,衰退13.2%;對美國出口商品3,530億歐元,下降8.2%。英國、瑞士及俄羅斯分別是歐盟第三、第四及第五大貿易夥伴。不過,歐盟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也高達1,810億歐元,對美國則是享有1,510

億歐元的貿易差。

 

具體協定可能到2022年才生效

 

當前中歐所完成的協定僅是框架,隨後的細節討論、立法程序,具體協定可能要2022年才生效。歐盟各國各有立場,且2021年疫情發展不確定性仍大,中歐在市場、補貼、人權、智財權、環保等議題能有多少讓步空間? 隨著協議細節浮出水面,一些歐盟重要議員威脅要阻止該協議通過,理由是協議沒有讓中國承諾採取有力措施來改善勞工權利和結束強迫勞動。

 

中歐在2020年創造了新格局,但具體的實施力度要看2021年的各種風向,例如年初全球馬上迎來車用晶片稀缺亂局,重挫汽車強國德國以及最大車市中國,也成為可能導致中歐經貿關係走往不同方向的變數之一。

 

但能預見的是,外貿數字與協定的簽署等實績,明顯反映出中歐關係趨於緊密,未來的後疫情時代也仰賴多邊貿易體系來恢復全球能量,搶占到制高點的中歐已先奪得主動權。

 

中歐簽地理標誌協定,互保雙方各百種特產

 

中國與歐盟在2020年底簽定中歐投資協定之前,雙方也積極努力地建構密切的合作關係。2020年9月,在中德歐領導人峰會召開之際,歐盟宣布,中歐在會前正式簽署了《中歐地理標誌協定》(EU-China Landmark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eement),將中國和歐盟兩地各100種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地方名產納入保護範圍。《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已於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全面的、高水準的地理標誌協定。商務部條法司副司長李詠箑表示,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的生效,將為中歐的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協定不但規定了高水準保護的義務,而且還通過清單列明瞭雙方給予保護的地理標誌名單,協定將對中歐經貿關係注入新動力並惠及雙方的企業和消費者。

 

中國是歐盟農產品出口第三大目的地

 

2019年中國是歐盟農產品出口第三大目的地,出口額達到145億歐元;是歐盟第五大進口來源國,進口額53億歐元,歐盟長期保持對中國農產品貿易順差。從地理標誌產品來看,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歐盟地理標誌市場估計規模為748億歐元

 

中國和歐盟目前各自都有自己的地理標誌產品。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累計批准地理標誌產品2385個,核准專用標誌使用企業8811家,累計註冊地理標誌商標5682件。

 

截至2020年3月底,歐盟已將超過3300個名稱註冊為歐盟保護的地理標誌(地理標示保護制度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PGI)或保護的原產地標記(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 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PDO)。

 

歐盟委員會最新發布一項研究顯示,享有歐盟地理標誌名稱保護的農業食品和飲料產品銷售總額達748億歐元,占到歐盟食品飲料出口總額的15.4%。

 

未來,在中國可以吃到歐洲特產的放心食品,同樣,在歐洲也可以享用原汁原味的中國地方名品。該協定生效四年後,協定範圍將擴大,以涵蓋雙方額外的175個地理標誌名稱,該協議還包括一種在其後添加更多地理標誌產品的機制。

 

這些被歐盟市場保護的中國地方特產包括安吉白茶、盤錦大米、郫縣豆瓣、山西老陳醋、吐魯番葡萄乾等,而歐洲的地方名品則包括法國香檳、愛爾蘭威士忌、巴伐利亞啤酒、菲達奶酪、帕爾瑪火腿、葡萄牙綠酒等等。

 

未來在中歐正規市場上見到的上述名品,意味著均來自特定產地,其他國家和地方無法使用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商標。

 

對地理標誌產品設定高水平的保護規則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保護中歐雙方的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該協定對地理標誌產品設定了高水平的保護規則,並在附錄中分階段納入雙方各兩批共275項地標產品。現階段主要保護中國市場上100個歐盟地理標志和歐盟市場上100個中國地理標誌不受仿制和篡奪,有效阻止假冒地理標誌產品,中歐消費者都能享受到對方貨真價實的高品質農產品。

 

除了是高品質的保障以外,地理標誌也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營銷工具,有助於確保生產者獲得更高和更穩定的收入。根據歐盟在2013年委托進行的一項研究,地理標誌產品的平均售價是同類非地理標誌產品的兩倍以上。其中,葡萄酒溢價率為2.85,烈酒溢價率為2.52,農產品和食品的溢價率為1.5。

 

(END)




 
瀏覽次數:659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