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世界雜誌》第49期 - 電動車時代來了(下)


發佈日期:2021/04/14
  • 分享至:

電動車時代來了(下)

華商世界雜誌第49期


前言

上篇討論過電動車正在改變傳統汽車市場,帶給科技產業下一波龐大商機,以及電動車市場在特斯拉強勢領軍下,帶動全球傳統汽車或新創汽車紛紛積極插旗圈地,希望能在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本篇將繼續說明各國政策如何影響電動車的發展,以及電動車成投資新顯學,沒生產汽車也能獲資金。電動車的來臨正在為百年的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

 

國家補貼與環保政策的推進,加速傳統汽車業轉型

 

燃油引擎研發成本非常高,傳統車廠靠著引擎技術的門檻,長年來產業地位不可撼動。然而,政策的變動,包括擬定碳排放目標、禁售燃油車等,逼使汽車產業不得不變。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各國紛紛訂出「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如日本、歐洲等國已開始明定未來禁止銷售燃油車,加速了電動車、混電車市場的成長和變化。特別是美國、中國及歐盟等三大經濟實體的電動車市場,就占了全球九成以上。

 

各國禁售燃油車、降低碳排放的大限,都落在10~15年後,在目前所有新能源車中,技術較成熟的就是電動車,車廠為了配合政策,不得不正視電動車趨勢,加速轉型。

 210331電動車時代來了(下)圖片1.jpg


美國政策主軸:電費率及稅率等法規監管

 

美國加州於2020年宣布從2035年起,不能再銷售汽、柴油的新車,主因是要對抗氣候變遷及嚴重空汙。而加州是全美國最大汽車市場,這項禁令一出,讓本來就面臨轉型壓力的傳統車商,承受更迫切改變的衝擊,也顯示汽車電動化是未來幾年非常重要的產業趨勢。

 

美國推動的相關法規,除了直接補貼售價外,更多是與充電站的建置有關,甚至可以說充電費率及稅率等法規監管才是主軸,這是因為美國更關注充電站等基礎設施被單一廠商壟斷後可能造成的問題。美國市場在2021年將會如2020年歐洲市場相似,電動車數量增長,其中一個主要變因就是拜登總統會推出更嚴格的碳排放規範,將帶動美國插電混動車和純電車的成長。如美國總統拜登更矢言要把約 65 萬輛政府公務車汰換成電動車,並規劃未來每年投資5,000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前落實100%的清潔能源和零排放車輛。

 

補助政策,讓歐洲成為2020最大電動車銷量區

 

2020年是歐盟碳排放標準的門檻年,根據法規要求,車廠平均碳排放量需要從2019年的每公里130克,下降到每公里95克,未能達標的車廠,每超標一克,依據售出的車輛數,每輛罰款95歐元。同時,歐洲許多國家也針對購買電動車的民眾提供補助,包括減稅,以及購車金回饋,金額從3千歐元到9千歐元不等。歐洲各國也提供大筆預算,擴建公共充電樁,完善基礎建設,降低民眾換購電動車的門檻。

 

此外,歐洲電動車主要消費國德國、法國、英國、挪威、荷蘭、瑞典與義大利等,持續加碼提供購買補貼與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占歐洲電動車消費大宗的德國,2020年6月祭出對電動車購置補貼加碼50%政策,帶動歐洲整體電動車滲透率由當年5月的7%大增至8月的11%。大幅提高民眾購買意願,讓歐洲取代中國成為2020年電動車銷量的最大區域。

 

挪威等北歐國家持有電動車比例是最高,因為民眾對環保意願的切實,所以計畫在2025年就開始禁售燃油車。此外,歐盟政策非常強調要建立能方便使用電動車的環境,除了充電樁的布建外,連新建築都必須將相關設施納入設計。

210331電動車時代來了(下)圖片2.jpg


中國專注在電動車產業鏈的建立

 

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依然是中國,2020年中國市場已經賣出100萬輛純電動車,其中特斯拉Model 3在連續降價的猛攻下,成功以年銷13.7萬輛登頂。第二名是短程代步電動小車五菱宏光Mini EV,第三名是長城汽車集團的電動小車Ora R1。

 

中國專注在電動車產業鏈的建立,包括透過碳排放政策來迫使車商轉型或是鼓勵新創來投入生產及技術的研發。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產銷都同樣領先,且由於技術的確正快速跟上,產業規模優勢越來越明顯。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是,到2025年,電動汽車占汽車銷量的20%,也就是500萬輛左右。

210331電動車時代來了(下)圖片3.jpg


告別單打獨鬥,走向結盟合作

 

電動車的興起讓汽車生產方式出現轉變,不再只由一家企業包辦所有工作,「跨企業」合作將成為趨勢。而鴻海與裕隆在2020年10月16日宣布結盟,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訴求四大特色:模組化、彈性化、客製化;第二個特色輕量化與一體成型、第三特色為強大電子電氣EEA架構、第四大特色是自駕車技術,加入全球業者日益眾多,短短幾個月,就吸引全球 1000多家廠商加入。

 

鴻海技術長魏國章表示,傳統汽車都是以硬體來做定義,所以車一落地就貶值,再加上採取封閉系統,各個零組件都是各自為政,並沒有和系統做整合,以致管理難度高,即使是現今當紅的特斯拉,採行的同樣是封閉系統,其他零組件業者難以參與開發,但MIH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個開放平台,可以集眾人的智慧,且採軟體定義,一旦軟體升級,車子也會跟著升值,再加上採軟硬分離方式,開發周期短。和有電動車界iPhone之稱的特斯拉,MIH的定位更像是「電動車界的安卓(Android)」。

 

魏國章也強調,先前資安與汽車產業對彼此產業都不甚了解,但有了MIH平台可以溝通討論後,不但可以經由整合測試,降低漏洞產生的可能,也可以降低彼此作業的重複性,而加速開發進程,這也是MIH存在的最大價值。

 

MIH平台聯盟的成立,正式由台灣電子及汽車業雙龍頭扮演領頭羊,整合帶領科技及零組件業者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擺脫過去廠商單打獨鬥的接單模式。這不僅代表鴻海集團布局電動車的決心,背後更顯示全球電動車浪潮已然成形。

 

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法人預估到 2030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可達到 2,200 萬輛,較目前市場規模成長近 10倍,未來 10 年年平均複合成長率將達 27%;而鴻海此次推電動車 MIH 平台,正是掌握了汽車產業風向轉變的大方向。

 

電動車成投資新顯學,沒生產汽車也能獲資金

 

全球電動車發展加速,在美國特斯拉的帶領下,相關電動車概念股飆速。且特斯拉被納入標普500指數除了提振特斯拉的股價,還有約11兆美元的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資跟隨標普500指數。股市投資者對電動汽車初創企業趨之若鶩,甚至就連與電動汽車企業合併的前景都能讓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簡稱SPAC)的股價飆升。

 

去年,電動汽車初創公司Hyliion、Fisker和Lordstown Motors Corp.還都是小公司,員工只有幾十人。其中兩家公司僅製造了一輛原型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報告了收入。如今,股市投資者對上述每一家公司的估值都超過了30億美元。根據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金融教授Jay Ritter提供的數據,以前從未有這麼多沒有收入的公司以如此之高的估值尋求上市。

 

初出茅蘆的美國電動車廠Lucid Motors,決定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Churhill Capital Corp IV合併,以便借殼上市。收購公司同意注資44億美元合併Lucid,對其估值為240億美元,成為新創電動車業者關籌資過程中規模最大的交易案。

 

當然也別忘了Nikola的醜聞。Nikola公司是計劃生產氫燃料電池和電池驅動型卡車。在2020年6月份利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上市後,Nikola的估值一度超過300億美元,高於福特汽車。然而9月一家做空機構發布的報告指稱Nikola誇大其技術和進展的部分內容,導致該公司股價下跌逾50%。Nikola的創始人兼時任執行董事長隨後辭職。該公司和這位創始人都否認欺詐指控。

210331電動車時代來了(下)圖片4.jpg


影響電動車市場發展的因素

 

依據專家分析,牽動電動車市場發展的因素有三:第一是各國政府政策,各家車廠極力發展電動車原因,跟各國政府推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環保政策有關,且有電動車補貼方案,可以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提高換車意願。

 

但若沒有補貼是否能引起消費者購買電動車呢?第二是電池技術改善,電池模組佔整車成本近 40~50%。因此,電池成本是否降低、電池的續航能力是否提升,也將牽動購車意願。第三是充電的基礎建設,充電站的覆蓋率、單次充電所需的時間,都是目前電動車的關鍵議題。這些因素都將影響汽車廠商的未來發展以及消費者的購車意願。

 

展望2021年,特斯拉與眾多競爭對手積極推出新款電動車,配合電動車行駛里程、性價比、充電時間、缺乏充電設施等影響購買電動車的基礎條件逐漸獲得改善,對電動車爆發有關鍵性作用;歐洲各國陸續從2025-2040年起禁售燃油車政策,也是民眾換購電動車的驅動力。

 

重新定義個人移動平台

 

數位化已是未來汽車不可逆的方向。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早已不是電池和石油的燃料之爭,而是汽車的數位化與智慧化,未來汽車不僅要考慮能源驅動的問題,還要更著重於科技密度和用戶體驗,一如智慧型手機當年顛覆傳統手機。

 

電動車的來臨正在為百年的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因為電動車的四大汽車產業核心趨勢「CASE」 (連網Connected、自駕Autonomous、服務與共享Services and Shared、電動Electric),正在改變傳統汽車供應鏈的生態。很多專家相信,在四大趨勢下,自駕車將是未來的主流,重新定義個人移動平台的使用。

 

電動車崛起勢不可擋,從美國通用汽車(GM)、克萊斯勒、德國BMW、福斯到日本豐田;從美國加州蘋果、亞馬遜,不論傳統汽車大廠還是科技巨頭,大家都宣示要進軍電動車。

電動車一路走來的點滴與背後的故事,正如賈伯斯說過的話:「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經歷是如何串在一起的。」華

 

(END)




 
瀏覽次數:1825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