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世界雜誌》第48期 - 中國十四五計畫 強調科技自立自強


發佈日期:2021/02/24
  • 分享至:

中國十四五計畫 強調科技自立自強

《華商世界雜誌》第48期

 

前言

 

中國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十四五」(2021~2025)規畫出經濟藍圖。關鍵字為「雙循環」、「科技」及「品質」,即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拚科技自主,砸1.4兆美元研發第三代半導體;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四五規畫」對全球的可能衝擊,不可輕忽。

 

本文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2020年10月底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十四五」(2021~2025)規畫出經濟藍圖。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即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與過去不同的是,此次更弱化GDP成長數字的重要性,除強調已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外,更要在「品質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並追求如國內市場更強大、經濟結構更優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此外,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著眼擴大內需,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宣示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十四五」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全文,包括更具體的經濟和社會目標,預計將在2021年3月份中國召開一年一度的人大會議時公布。從《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目前已知的規畫框架來看,有三個關鍵字:「雙循環」、「科技」以及「品質」。

 

雙循環: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預料將成為「十四五」規畫框架的關鍵戰略,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也各自做出布局。2020年7~8月間,十四五規畫逐步成形的同時,中國高層在各種場合頻繁提及「雙循環」,也就是「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讓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內外需相互促進,綜合發力,「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在國內經濟大循環中,供給端包含新基建與新型城鎮化,需求端為消費升級,出口轉內銷;而國內國際雙循環,包含產業鏈要高級化與現代化,開放市場要依靠自由開放與一帶一路。此外,也將擴大外資對中國市場的准入範圍。

 

科技:十四五拚科技自主

 

五中全會公佈內容表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中與科技界就十四五規畫座談時指出,中國雖是製造大國,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他要求對「屬於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因此,十四五規畫重點布局就在被「卡脖子」的高科技產業,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以應對歐美科技制裁的強勢打壓。據指出,新五年計畫預料著重在科技創新、倚重內部經濟和加強環保。

 

中國十四五規畫將大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專家稱,將豪擲起碼1.4兆美元,以GDP的九分之一規模,投入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砸出自主的晶片全產業鏈。有分析指出,中國高調部署戰略性技術,意在降低國際制裁帶來的衝擊,力拚經濟在未來十年內超越美國。

 

品質: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在以往的中長期戰略中,中國會大致提供一個隱含經濟增速目標,比如說十三五規劃中的「人均收入翻一番」,可以大致測算出2015年到2020年的經濟增速隱含目標在6.5%。在五中全會的公告中,僅僅給出了一個2035年的長期目標,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這縮短了已故最高領導人鄧小平1987年提出的時間框架,當時的計劃是到2050年實現該目標。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10,262美元。中國經濟學家表示,要實現這雄心壯志,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需要提升至當前水平的三倍,即人均GDP需達到約每年3萬美元。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這介於韓國和西班牙2019年人均GDP水平之間,這兩國的數字分別為31,762美元和29,614美元。

 

十三五成果:成功脫貧、創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4位

 

十三五規畫2020年為收官之年,估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可望突破百兆人民幣大關,同時十四五規畫也將從十三五扶貧攻堅轉向追求高品質生活。回顧「十三五計劃」,核心主軸在於經濟發展與脫貧。事實上,至2019年為止,中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躋身中等收入國家之列,並有高達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達成十三五計劃的「小康社會」目標。

 

此外,「十三五」期間,中國大陸持續擴大基礎研究支持,突出「從0到1」的原始創新,包含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鐵基高溫超導、克隆猴等重大成果顯現,被引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世界首位等。

 

5G加速發展、航太科技水準不斷提升。回顧過去5年,中國大陸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讓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十四五規畫」對全球的可能衝擊 不容輕忽

 

過去幾十年來的「五年規畫」已協助農業及傳統工業蓬勃發展,但未特別強調科技。從「十二五規畫」(2011~2015年)開始,經濟成長組合已經改變;「十三五規畫」中,提到「創新」這個字眼超過200次,並推動「中國製造2025」,重視高階製造、大數據、智慧電網及網路安全,這也成為中美貿易衝突的膠著點。因此,「十四五規畫」將重視產品鏈的提升,這將使全球相同領域的競爭者憂心忡忡。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者姜緯與波士頓學院學者佛斯2020年4月發表的研究指出,中國大陸在推行產業政策與五年規畫配套後,將對目標產業的成長造成震撼,無論是在中國大陸內部、還是國際。研究分析顯示,以往每當中國宣布新的五年規畫後,相較於非目標產業,「目標產業」的企業數目平均增加了30%,而美國相同產業的就業率則分別下降5%及提高7%。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John Ross說,「十四五」規畫不僅對中國大陸,對全球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據國際貨幣基金預計2020至2021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將占全球經濟增長60%,新的5年規畫也代表著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完)

圖片1.jpg



 
瀏覽次數:666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