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下,全球關鍵物資風險增高


發佈日期:2024/10/01
  • 分享至:


極端氣候下,全球關鍵物資風險增高


PwC報告顯示,人類賴以生存的九大關鍵物資,正遭受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全球供應量至少40%(最多85%)僅在三個國家生產,資源來源越集中,越提高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

 

嚴重乾旱造成巴西亞馬遜河降歷史低點

 

氣候變遷加劇乾旱與極端降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3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且2024年氣溫很可能持續上升。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Brasília)已超過150天沒有降雨,面臨70年來最嚴重乾旱問題,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水位也已降到歷史低點。加上由於休耕燒地不小心就因乾旱與強風,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巴西最近的火災頻傳。

 

遞減降雨量促使西班牙恐成沙漠氣候

 

此外,根據全球暖化的新研究,原屬溫帶地中海型的西班牙正逐漸轉變為草原、甚至是沙漠氣候。

 

過去逾半世紀以來,降雨量以每年0.93毫米的速度減少,使西班牙乾旱狀況更加嚴重。同時包括安達盧西亞、卡斯提爾拉曼恰、穆爾西亞、巴倫西亞、加泰隆尼亞等地區的極端暴雨增加超過60毫米且大多集中於地中海沿岸,不僅沒辦法解決乾旱,更可能導致洪水問題。

 

雨季少、運費增,咖啡價格持續上揚

 

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咖啡供應受到干擾,進而引發全球咖啡豆價格飆漲。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由於全球主要產區的惡劣氣候,全球咖啡豆價格近來已飆漲至紀錄新高。紐約交易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期貨價格,以及倫敦交易的羅布斯塔咖啡豆價格,都達到歷史新高。

 

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國巴西正面臨史上最嚴重的乾旱,農業學家表示,即便10月恢復降雨,咖啡樹也很難結果;全球第二大咖啡生產國越南則遭遇魔羯颱風帶來的豪雨,恐導致即將收成的咖啡樹大量落果,有損咖啡豆品質;反聖嬰現象也料將使這兩國未來幾個月的天氣狀況變得更糟。

 

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高

 

PwC最新發布的《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更顯示,人類賴以生存的九大關鍵物資,正遭受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供應鏈脆弱化。

 

九種影響全球經濟的關鍵物資,分別為應用於製造、運輸和基礎設施的重要金屬(鐵、鋅、鋁),電子和綠色能源不可或缺的關鍵礦物(鈷、銅、鋰),以及占總人類攝取熱量42%的糧食作物(玉米、稻米、小麥)。


圖片1.png


(圖片來源: PwC官網)

 

調查報告呈現每項關鍵物資的全球供應量至少40%(最多85%)僅在三個國家生產,當資源來源越集中,越可能提高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

上述九種關鍵物資的產地集中於少數地區,以2020年全球數據來看,每項商品40%至85%的生產量僅來自三個國家。大部分的鈷產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五個礦場,81%的鋰、50%的鋁和44%的鐵產量集中於全球十個礦場。美國玉米產量是全球最多,且產地集中於五個州。地理集中代表風險增加,任一地點供應中斷,都將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

 

南韓轉種亞熱帶作物,為農業找新出路

 

南韓今年夏天遭遇熱浪,代表食物泡菜使用的大白菜因極端高溫害幼苗枯死,價格比去年同期增加近7成。此外,包括洋蔥和松茸等重要農產品,都因氣候異常嚴重減產。

 

因此,部分農民和地方政府轉而改種芒果、檸檬、空心菜、甘蔗等亞熱帶作物,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目前,南韓各地種植熱帶、亞熱帶蔬果的農戶逐漸增加。

 

首爾當局也因應氣候變遷,推動「適地適作」,並投入370億韓元,在全羅南道長城郡建立亞熱帶作物研究和推廣的前哨基地。目前已經動土的韓國國家亞熱帶作物示範中心,預計2026年完工,期盼能在氣候危機下,帶領歉收農戶找到新出路。

 

氣候變遷影響餐桌上的食物的風味

 

傳統農牧業常需靠天吃飯,久旱、霜降都可能造成農作物損害與減產。此外,氣候不僅改變餐桌上的食物,也影響了食物的風味。

 

例如,氣溫、使得橡實與草料減產,西班牙伊比利豬農不得已只能以其他類似飼料代替,但也因此改變了伊比利火腿特有的風味與香氣;隨著海平面上升,河水鹽度上升,牡蠣變得更鹹,也更難嚐出風味層次與複雜度;製作起司的地窖也因溫度變得太高,導致乳酪中的細菌增加,改變風味;或是過度曝曬在紫外線下會損害葡萄的風味,熱度改變了葡萄的酸度,甜度,香檳的味道將不同以往。這些都是未來可能會面臨的餐桌上食物的改變。

 

因此,《BBC》建議,飲食多樣化是保護生態永續的關鍵,比如,透過選擇永續海鮮,多吃植物蛋白質,少吃肉、魚都有幫助。最重要的是改變思維,多吃那些能讓地球更永續的食材,而不是自己想吃的食物。

 

(資料來源: 世界日報、經濟日報、金融時報、PwC、BBC、TVBS)




 
瀏覽次數:997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