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各國華人華僑概況(三)


發佈日期:2024/08/27
  • 分享至:

非洲各國華人華僑概況(三)



 

在非洲各國中,華人華僑是極小的群體。除了投資移民外,華人以商業、餐館業為主。本文摘錄由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陳源淵名譽總會長撰寫的「非洲僑情報告」一文,從中了解華人華僑在非洲目前的發展概況。本文為摘錄內容。

 

津巴布韋(辛巴威),華人是極小群體 

華人在津巴布威是極小的群體,最初華人店主的到來引起了地方上的敵對態度,他們出售的商品被嘲弄。然而在該國最糟的經濟危機中,儘管破壞性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華人店主們仍能夠進口基本商品,華人店主經營的能力,為他們贏得了當地消費者的讚賞。根據中國—津巴布威官方的文化和教育合作協定,在2009 年有三位老師和九個醫務人員從中國來到從事合作項目。不過中津兩國官方和中企合作項目近年來往來日益密切。

 

目前華僑華人約有500 人,其中大多為華僑,居住分布:哈拉雷,布拉瓦及其他城市。大部分來自中國廣東和遼寧、甘肅、北京、江蘇和湖南等各地。大部分都以親屬團聚,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華僑華人主要職業是煙草買賣、餐飲和小商品批發業。目前有僑團5 個,即中華協會。當地無華文媒體和中文學校。

 

迦納,中國多次派遣醫療隊 

迦納華人移民最早可追溯到1940 年代。最初華人移民來自香港;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至1980 年代抵達迦納。

 

華人在迦納的人數尚不清楚,有估計約7 千人,也有估計多達75 萬人。中國在2009 年開始派醫療隊到加納,醫療隊向當地民眾和華人提供醫療服務;中國第二批派到迦納的醫療隊在2011 年到達當地,隊員有泌尿外科、神經內科、骨科、兒科等領域的醫生,被中國當局認為是廣東省歷來實力最雄厚的援外醫療隊。中國也曾在迦納市區援建太陽能路燈,解決市民夜行不便、夜間治安欠佳的問題。當地有華僑華人跨國公司數家。而迦納中華工商總會是當地唯一的僑團,有會員733 人。

 

喀麥隆,華商以20 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投資移民為主 

喀麥隆華人在2008 年時,總人口據估計有超過兩千。主要分佈在杜阿拉、雅溫得和巴門達等大城市。多數開辦商貿公司、企業和中餐館。大量華商前往喀麥隆主要始於1995 年。2005 年2 月20 日,中國商人黃飛在住處遭劫殺,引發數百名華人於17 日在雅溫得上街示威。

 

目前有華僑華人千人,除個別人外,幾乎是20 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以投資移民身份入境者。其中,來自東北者佔35%,來自浙江和湖北各佔30%。目前,主要居住在杜阿拉市,70% 的人經商,20% 的人開辦企業,10% 的人經營餐館。

 

2000 年成立喀麥隆華僑華人工商會。移入身份主要是親屬團聚、投資移民和留學後居留。當地有僑營餐館9 家,貿易公司59 家,跨國公司59 家。當地僑團不多但無華文媒體。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礦業是華人移民主因 

華人主要生活在首都金沙薩和礦產豐富的上加丹加省,根據中國大使館的官方數據,剛果民主共和國有五千名中國人,儘管實際數據被認為要高得多。最近的估計從五千人到五萬人不等。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礦業是中國人來到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主要原因。商業聯繫使中國人移民到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包括個人企業和國有企業)。第一波移民是開設商店、飯店和私人診所。在金沙薩的華人經營的商店通常散布在各個社區中,並不只集中在唐人街。商店提供各種家庭用品並兌換貨幣,店主賺取一筆微薄的利潤,比中國同樣的鄰里商店所獲得的利潤要高。

 

一些小規模的企業家正以採礦為主。在加丹加省,75 家礦產加工廠中有60家歸華人企業家所有。但華人僱主因使用童工和缺乏健康與安全標準而受到批評。中國國企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已簽署了重要協議。2012 年,中國投資者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提出建設價值60 億美元的基礎設施,作為由礦產權抵押擔保的貸款的一部分。這些國企將中國僱員帶到了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暴民至少兩次襲擊了中國企業。2010 年12 月, 當地足球隊tPMazembe 輸給了國際米蘭。盧本巴希的暴民對一名誤以為是華人的日本裁判感到憤怒,這激起了對該市華人企業的攻擊。

 

在2015 年1 月針對約瑟夫.卡比拉政府的抗議活動中,位於金沙薩Ngaba 和Kalamu 社區的中國企業遭到了破壞。法新社關於襲擊事件的一篇文章報導,暴力動機既是當地企業對與中國自營商店的低價競爭感到困難的怨恨,也有對投資交易達成的政府的不滿。

 

華僑華人經營的中國小百貨店有83 多家,藥店8 家。馬里有華僑華人233 人,大多為華僑。均是20 世紀70 年代以後抵達者,主要移入身份是投資移民和親屬團聚。移入身份主要是親屬團聚、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主要從事商業、餐館業。目前有僑團5 個,即旅多華僑華人聯誼會等。當地無華文媒體和學校。

 

多哥,華人以商業、餐館業為主 

有華僑華人約2000 人,大多為華僑。移入身份主要是親屬團聚、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主要從事商業、餐館業。1987 年開始成立僑團。目前有僑團1 個,即旅多華僑華人聯誼會。當地無華文媒體和學校。

 

肯尼亞,早於15世紀即有華人定居 

早在15 世紀可能已有少數華人定居在肯尼亞,然而,從中國到肯尼亞的現代移民只能追溯到20 世紀90 年代末和21 世紀初。估計在全國有3000 ∼ 10000 名華人。

 

考古學家在肯尼亞農村發現了唐代(618 ∼ 907)製造的中國瓷器,現在我們相信只有華人六個後裔仍然在肯亞;在2002 年,對其中一名婦女進行的DNA 測試證實她是中國血統。她的女兒Mwamaka Sharifu 後來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在中國學習中醫。

 

1996 年,肯尼亞幾乎沒有中國人,首都內羅畢(奈洛比)只有一家中國餐館,但到2007 年,這個城市估計有四十家中國餐館,大部分由中國移民經營。

 

大多數華人定居在位於國家大廈附近的中國大使館和國防總部附近的一個較安全的地區。沿海城市蒙巴薩也有一些中國人。餐飲和中醫診所是華人在當地兩大產業,華人也經營進出口業務,產品有電腦,玻璃器皿,進口汽車零部件,出口魚翅片。

 

肯尼亞有一所中國社區學校,肯尼亞中國學校成立於2006 年3 月,共有教師20 人,其中5 人教授中文,在校生200 人,其中幼稚園生20 人,小學生50 人和130 名技術學生。但只有25% 是華人,孔子學院還在內羅畢大學開設了分支機構,在非洲大陸開設了第一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每天也在肯尼亞廣播公司重播幾個小時。

 

肯尼亞一些當地的商人抱怨華人正在從他們那裡搶走工作。當地商人指責「中國商人拍攝他們的商品來複製這些設計」,並聲稱「他們在中國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有不公平的優惠」,如使用廉價勞工。華人在肯尼亞的出口加工區開設了許多服裝廠,但據稱那裡的工作條件不佳。一些中國商人,特別是從事紡織行業的中國商人,積極採用肯尼亞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和會計師而避免多繳稅。

 

華人和中國企業在肯尼亞為當地建立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因而受到了大部分肯尼亞當地人的尊重。然而,在肯尼亞偏遠地區工作的中國工程師,經常面臨當地暴力事件的影響而面臨危險。

 

首都內羅畢有幾個唐人街。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很低調的,因為一些肯尼亞當地人仍對華人抱有戒心。

 

 

 (本文撰寫完成於2022年)

 

本文摘錄自《華商世界經濟綜覽-世界華商組織聯盟創立二十周年紀念文獻》第一篇中《非洲僑情報告》之專文。詳細內文, 請至世界華商組織聯盟網站參閱(https://wfceo.org/ebook/mobile/index.html)

 




 
瀏覽次數:139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