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拉丁美洲二百年來的融合與相互影響


發佈日期:2024/07/26
  • 分享至:

華人移民拉丁美洲二百年來的融合與相互影響



華人移民拉美地區的歷史已久,且已深耕融入當地各國。如,祕魯高達10% 的人口是華人(含混血後裔),且華人更曾擔任過祕魯、蓋亞那及蘇利南的總統或總理。在此,摘錄《拉丁美洲華人的歷史與發展》之部分內文,從中了解兩百年來,華人移民拉丁美洲的融合的相互影響。

 

早期華人移民對拉美各國的血汗與貢獻 

古巴華工一般都在甘蔗園勞動,修建高原鐵路和大種植園的勞動,巴拿馬華工則從事修建兩洋鐵路和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工作,智利的硝石和秘魯鳥糞的開採,以及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甘蔗、咖啡、棉花種植園的發展等,都曾有早期華人的血汗與貢獻。華人曾經是秘魯種植園的唯一勞動力,也曾一度占古巴人口的3%。

 

拉美華人在僑居國參加墾殖荒地,傳播農業技術,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在古巴,部分華人會專營甘蔗園、種植香蕉、種植豆類或經營畜牧場。華人生產的水果、蔬菜、甘蔗、雜糧和畜產品,也滿足古巴人民的生活需要。

 

華人中產階級逐漸形成.零售業為代表 

隨著19 世紀末削減華工及各國社會改革,華人逐漸運用小本事吃飯,當廚師、司機,工匠開作坊,小本經營,華人中產階級逐漸形成。例如,1925 年牙買加30%的零售業執照在華人手裡,在當地人的語言裡,華人和商店老闆是同義詞。

 

沒有華人的貿易網,香蕉、可可、咖啡豆就只能在當地供應而無法出口了。此外,日漸扎根的華人與拉美當地民族共同進行農、礦業開發和交通建設,用華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勤奮態度,對各僑居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重要貢獻,促進了拉美地區的繁榮。

 

巴西是拉美地區華人移民歷史較長、人數較多的國家。巴西華人從事的職業較廣,除中餐館、百貨店等傳統行業外,華人還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農場種植、養殖加工、超市、石油化工、陶瓷製造等行業。

 

秘魯北部大部分農場最早均是由華人開闢的。有些秘魯華人創立了布匹和麻繩工廠、蠟燭廠、皮革廠、穀物加工廠、鐵工廠、傢俱廠等。大部分華人從事商業和服務業活動,對活躍當地市場、繁榮經濟和滿足人民需要起了積極作用。秘魯是拉丁美洲華人很多的國家,全國大約有130 多萬華人。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現在華人在秘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

 

此外,華人在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擁有大型進出口企業、紡織廠和餐館。到20 世紀末,包括巴拿馬在內的幾個國家的華人人口開始呈指數級增長。

 

阿根廷國際研究中心亞太計畫協調專員古斯塔沃.卡多佐(Gustavo Cardozo)曾在2008 年時表示,華人的經濟活動範圍很廣,包括商品出口、技術進口和旅遊業。Cardozo 補充說:「最具代表性的經濟和社會因素就是華人在零售業的存在。由於價格低廉,小型超市與沃爾瑪和家樂福等最重要的連鎖店競爭激烈。」 在當年,阿根廷4,000 多家華人超市的年收入超過10 億美元,吸引了超過 46% 的全國客戶群,而在大型商店購物的比例為 23%。

 

創業精神.改變拉美華人社經地位 

華人在拉丁美洲近200 年的落地生根與融入,加上華人堅忍不拔的毅力、勤奮的工作態度、通曉經商的金頭腦,以及華人歷史底蘊的根植,到20 世紀末,拉美華人從事的行業分佈向多元化發展,從起初主要經營餐飲、雜貨和超市等小商品行業為主,逐漸向製造業、建築業、文化等行業進發,並從手工業者向醫生、教授、工程師、政府工作人員等社會精英階層轉變。

 

例如,拉美部分國家因地形問題,商品流通不暢,早期移民拉美的華人把握住機會,經營以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和服務的小商店。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更是將中國商品引進拉美各國,擴大業務。旅居巴西多年的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簡漢生理事長就曾指出,華人(特別台灣早期移民)勤快又會做生意,常用所謂「提包」的模式(提一只皮箱即可立即銀貨兩訖),一周一至兩次,帶些簡單的電器用品或衣服、桌布等東西,以「分期付款」方式促銷,極易打動客戶,光是「頭款」就已經夠本,其他的都是淨賺;再來藉著下個月去收帳時,又可以順理成章地帶些新貨去兜售。早期華人移民就運用這種方式先存些小財,存足夠的資金就可以

開餐館或是購地成為地主,在當地落地深耕。

 

餐飲業和零售業在華僑經濟中仍佔有重要地位。秘魯全國有中餐館5000 家,僅首都利馬就有3000 家。阿根廷華僑華人2010 年的超市銷售額占布宜諾斯艾利斯銷售總額的16.7%,而且還在快速增長。巴拿馬零售業的80% 掌握曾在華僑華人手中。

 

亞太專家和墨西哥國立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CRI) Carlos Uscanga 教授就曾經說過:「那些在二十世紀抵達墨西哥後留在墨西哥的華人,有著強烈的創業精神。」也許就是這樣的創業精神,才能讓當年辛勤的華人,憑藉堅定不移,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僅創造了財富,也為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刊登於智利國會圖書館網站(Biblioteca del Congreso Nacional de Chile)的「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Latin America」一文更是總結,華人具有強烈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他們熱愛商業,隨著他們在各自新居住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領域取得進展,他們肯定會在當地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華人參政機會多,事業成就多元化 

一般而言,拉美華人參政機會較多的國家,通常是華人融入程度較高的國家。如蓋亞那(Guyana)前總統鍾亞瑟就是來自中國廣東梅州的客家人,還被蓋亞那人民稱為國父,他也是首位亞洲以外國家的華裔總統。華裔維克多·喬伊韋與何塞·安東尼奧·陳分別於1999 年和2010 年擔任了秘魯的總理。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前總督何才是華裔,前衛生部長何五是華裔。曾任古巴國家物資儲備全國委員會主任、少將、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代表、古中友協主席邵黃是華裔。蘇利南(Suriname)獨立後第一任總統陳亞先是廣東客家裔身份。融入程度最高的秘魯華裔參政已蔚然成風,不少華裔當選為議員或者在政府部門擔任要職。

 

華人除了在拉美各國政界頭角崢嶸外,由於華人相當重視教育,在拉美地區成長的新一代華裔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華人憑藉著在知識技術領域的專業而大放異彩,華人在拉美地區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一定地位,上至總理、政府部長、國會議員、法官,下至公司總裁、餐館老闆、教授、工程師、律師、醫生、會技師、作家和畫家等各個行業領域,都有華人菁英發光發熱的身影。

 

著名的華裔拉丁美洲人包括國際知名的古巴華裔藝術家Wifredo Lam(林飛龍);秘魯獲獎的短篇小說作家Siu Kam Wen(蕭錦文);墨西哥流行歌手Ana Gabriel,以及墨西哥政治家米格爾.安赫爾.奧索里奧.鍾(Miguel Ángel Osorio Chong)等等。

 

因地制宜.調整新舊文化,華人社團成立 

早期契約華工們的悲慘遭遇,讓華人意識到必須有凝聚力,才能在拉美各國社會中贏得自己的地位。因此,在落地深耕的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華人社團湧現。

 

華人將原鄉的社會制度或文化移植到異地,再因地制宜地調整新舊文化,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例如原有的宗親和地域組織,在異地更發揚光大,並增加業別、方言、族姓聯合等各式組合的團體。這些團體發揮重要的祭祀、接濟、安置、照顧貧病孤老等社會功能,成為宗族制度的變種型式。

 

早在19 世紀末和本世紀20 年代初,拉美各地華人就開始建立華人社團。例如古巴中華會館建於1893 年;19 世紀80 年代末,秘魯首都利馬就已經出現了南海、番禺、中山等十幾個華人會館。建立華人社團的主要宗旨是聯結鄉誼,敦睦宗族,互助互利。各僑團大都推選當地德高望重的華人擔任領導,將僑胞組織起來,維護華人權益。

 

以華人人數達到20 萬,佔全國人口的5% 的巴拿馬為例,巴拿馬擁有中美洲最大的華裔僑社,最具影響力的應當就是巴拿馬中華總會,永久名譽會長盧湛濤以及陳奉天兩位歷任會長,兩人合作無間,為僑團犧牲奉獻,是僑界極受愛戴的兩位大老。盧湛濤創立巴拿馬中華會館、中華總會及中美洲六國懇親會,促進僑社團結、進步和族群融合,對巴拿馬和中美洲地區作出偉大貢獻。陳奉天擁有當地最大的製衣廠,擔任過國家銀行的董事長,捐建了巴拿馬最大的華文學校,歷屆巴拿馬領導人都對他禮遇有加。

 

華人社團和組織大體可分幾類,綜合性的團體主要是各國的中華會館、或是同鄉或同類成立的地方性社團、姓氏組成的宗親社團,政治性的團體組織,或是職業性質成立的商會等等,這些社團讓在海外的華人華商緊密的連結,互助互利。

 

物種交換.飲食、文化與科技的互融 

現代拉丁美洲居民的民族構成除保留了原有的美洲土著民族外,還融合了大量外來移民,例如華人以及日本人。目前,生活在拉美的華人移民已深根,他們不僅融入了當地社會,還反過來影響著當地的發展。

 

早期華人移民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帶到拉美地區,通過與當地人民長期共同生活,推動了彼此的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瞭解與友誼。

 

在飲食方面,在華工沒有移民前,秘魯人以麵包、玉米、馬鈴薯、木薯為主食,華工從中國帶來的穀種、菜種和水稻種植技術,改變了秘魯人的飲食習慣。

 

據歷史文獻記載,自1809 年起,首批中國茶農漂洋過海來到巴西種茶授藝,讓巴西成為繼中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種茶技藝的國家,再透過巴西傳到歐洲的葡萄牙和法國。

 

中國茶農不僅給巴西帶來了茶樹苗、茶籽和種茶技藝,還送來許多其他果樹、香料等經濟作物,今天巴西人廚房用的很多調料和食材,如八角、桂皮、楊桃、龍眼等都源自中國。先僑為拉美各國的開發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把中國的茶文化和飲食文化傳進了巴西,更將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善良的傳統美德帶到了巴西。

 

在文化方面,17 世紀初時有一位華人女性被拐賣到墨西哥大商人家,她所設計的衣服被人們所追捧,引得當地婦女模仿她設計的款式。這種大紅大綠很有華人農家風情的衣服被稱為「中國姑娘(China Poblana)」,已是墨西哥各種節日慶典的代表服飾之一,是墨西哥民族文化的象徵符號。

 

在貿易科技方面,華人企業入駐拉美各國幫助在地國把產出的農產品加工出口。科枝製造業也協助實現農業現代化,華人在拉丁美洲的建設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些國家也成為拉美工業較發達的國家。華人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很大的成就。

 

二百年世紀融合,華人移民已融入當地 

20 世紀起,早期移民的華人在拉美地區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從最早200 年前的華人移民到拉美各國,目前也已經到第五或第六代。拉美各國的華人,他們在當地出生的子女絕大多數已加入所在國的國籍,成為僑居國的公民。華人後代通常和當地國民通婚並融合。雖然有些華裔還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亞洲人長相,但是他們和中華文化的聯繫已經越來越少,有些根本不會說中文。

 

部分華人仍保持中華文化的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他們有自己的各種社團組織,構成了當代拉美國家中的華人社會。拉美各國華人的原籍一般以廣東、福建兩省居多,其次為浙江、湖北、山東、台灣和上海等城市。

 

此外,根據秘魯—中國文化研究所表示,保守估計,華人在祕魯已超過100萬人。無論準確與否,秘魯人口的1/10 是華人(包含混血後裔),種族融合也是事實。

 

本文摘錄自《華商世界經濟綜覽-世界華商組織聯盟創立二十周年紀念文獻》第一篇中《拉丁美洲華人的歷史與發展》之專文。詳細內文, 請至世界華商組織聯盟網站參閱(https://wfceo.org/ebook/mobile/index.html)

 

 

 




 
瀏覽次數:1876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