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半導體產業一甲子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


發佈日期:2023/03/31
  • 分享至:

影響半導體產業一甲子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




 

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將近60年來,這條定律準確預測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至今仍是高科技産業的準則,也奠定數位發展時代的基礎。

 

摩爾定律成為半導體製程技術推進速度遵循依據 

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於3月24日逝世,他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影響半導體產業近一甲子,立下了電子工業進步的度量標準。

 

1965年,時任快捷半導體研發主管的摩爾(Gordon Moore)在《電子學》(Electronics)雜誌上發表論文時提到,積體電路發明以來,由於科技進步,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Transistor)數量大約每年會增加1倍。1975年,被加州理工學院工程學系教授米德(Carver Mead)命名為「摩爾定律」。後來修正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約每18至24個月便會增加1倍,摩爾定律也成為半導體製程技術推進速度的遵循依據,預測電腦運算能力將在數十年間穩定成長。

 

電晶體體積不斷縮小、成本降低、效能提高 

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業的製程與技術,每隔18~24個月就會進入至下一個世代。就是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變成2倍,這也就意謂電腦的運算速度每隔兩年會變成2倍;同樣運算速度的晶片價格每2年會變成二分之一。電晶體的體積不斷縮小,成本得以降低,效能得以提高。

 

因此,半導體業者必須不斷以競爭對手無法跟上的速度與資金投入研發,才能趕上摩爾定律每18~24個月就得進入下個世代的進程,以防落後競爭對手。這套經驗法則,成為半導體製程技術推進速度的遵循依據,不斷推進半導體業的高速發展,成就了當前的半導體巨人,如英特爾與台積電。

 

摩爾定律帶動科技持續創新,也改變人類生活面貌 

摩爾定律影響無所不在。半導體產業大致按照摩爾定律發展了半個多世紀,摩爾定律貢獻整體電子科技產業,驅動一系列科技創新、生產效率的提高。隨著半導體成本下降及效率提高,半導體將更廣泛滲透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帶動了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汽車、娛樂系統和應用程式等等數位科技持續創新。半導體持續優化我們的日常用品,也驅動社會改革和經濟成長貌。依循摩爾定律發展的半導體,改變了人類生活面貌。

 

摩爾定律是否走到盡頭? 

隨著半導體高階製程更趨微細化,逐步進入下一世代2奈米階段,部分看法認為摩爾定律推進速度趨緩、甚至有「摩爾定律已死」的說法。會有此說法是因為當製程技術來到奈米等級,電晶體裡的原子數量開始愈變愈少、科技逐步走進量子層級,近年效能進展逐漸放慢,專家預測摩爾定律終將會迎來尺寸微縮的物理極限。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於 CES 2019 展會上,明確指出「摩爾定律結束了。」甚至摩爾本人也在 2005 年發出聲明表示「摩爾定律已死」,並預言未來 10 到 20 年內,也就是最晚於2025年將抵達極限。但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也表示,人工智慧(AI)將能夠克服摩爾定律已死的困境。

 

不過,包括台積電、英特爾、超微等均認為,摩爾定律仍然有效。在 2019 年台積電運動會上,創辦人張忠謀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摩爾定律的發展,並認為在5G、物聯網與人工智慧(AI)等三項改變世界的新技術之下,足夠摩爾定律發展。台積電強調,包括TSMC-SoIC等先進封裝技術,不僅提供延續摩爾定律的機會,且在SoC效能上取得顯著的突破。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也曾反嗆,「摩爾定律還活著,而且還活得很好,而且至少未來10年仍有效」。英特爾的做法是透過先進製程及結合在電晶體架構RibbonFET及PowerVia等兩大創新技術,配合2.5D或3D先進封裝來達到延續摩爾定律。

 

超微董事長蘇姿丰認為,摩爾定律的推進雖受物理極限限制,但在創新晶片架構、異質整合平台、小晶片(chiplet)系統級封裝等創新方法下,就可以在製程微縮情況下,帶來更多的效能提升或功耗降低,讓摩爾定律持續有效。

 

半導體研究機構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也認為摩爾定律推進仍有效,未來十年仍可維持每二年微縮一個製程節點的速度前進,預期2026年將進入埃米(angstorm)時代,2032年透過電晶體結構創新可進入5埃米。

 

摩爾定律後的下一個成長機會:超越摩爾定律 

3奈米以下製程幾乎達物理極限,須用新方法或材料提升晶片效能。因此為延續摩爾定律,發展出「超越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

 

為了規避物理極限,「超越摩爾定律」成為業界一致努力研究的目標。製程微縮做不到的事,改用積層型三維積體電路(monolithic 3DIC)堆疊技術來達成,以蓋樓(立體)三維乘上三維的製造模式,由眾多小晶片湊在一起,再堆疊成為一個超級晶片,進而提高單位面積的元件數量及整合不同功能元件,使得製作成本下降,且金屬導線連線距離縮短,減少電子訊號的延遲,更能滿足半導體下一波殺手級應用 - 物聯網晶片與人工智慧晶片的高速、省電需求。為此,台積電曾成立「超越摩爾辦公室」。

 

美商超微(AMD)總裁暨執行長蘇姿丰於2021年6月強調,採用台積電3D矽堆疊及先進的封裝技術(3D Fabric),所完成的3D小晶片(chiplet),也是台積電這項技術首家導入廠商。超微將透過3D chiplet技術,持續領先業界的IP和對尖端製程與封裝技術的投入,再加上先進封裝的突破,未來生產出來的3D小晶片,功耗更低、效能更強。

 

期望借助「超越摩爾定律」進化半導體產業 

當摩爾定律走到極致,全球各晶圓代工廠,包括台積電都必須進化。半導體業界目前正在探索各種可能性,突破點包括 EUV(Extreme Ultraviolet)曝光技術、先進封裝技術、晶片結構從 2D 走向 3D,甚至是量子現象的二次介入等,許多驚豔的創新都正在發生中。

 

半導體巨頭們正戮力克服物理極限為摩爾定律帶來的挑戰,希望能延續甚至「超越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讓整個半導體產業能繼續以每兩年推進一個世代的速度,持續下去。

 

 

 

(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聯合報、中央社、科技大觀園、Yahoo奇摩股市、工商時報、關鍵評論網)




 
瀏覽次數:3422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