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世界華商高峰會:林毅夫教授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發佈日期:2022/01/21
  • 分享至:

第十八屆世界華商高峰會 主題論壇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林毅夫教授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林毅夫教授表示,中國有14億人口的人力資本優勢,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最齊全的產業配套。因此在新經濟上,中國比其他國家有優勢。到2049年建國百周年時,中國人均GDP達美國的一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實現,中國也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世界的格局也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

 

本文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為了民主的復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之後取得每年平均9.2%增長,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增長奇蹟。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500美元,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2021年,中國宣佈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目標。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正式開啟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到2049年建國一百周年之際,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

 

在邁上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征途,習近平主席提到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另一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2018年6月,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新論斷。

經濟是基礎,因此從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來談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然後再來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十世紀戰爭與和平.取決八國之間的關係

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八國就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日本、還有奧匈帝國,他們是當時世界上的列強。他們的經濟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到全世界50.4%。

 

到2000年,同樣有個八國集團,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俄國,這七國與八國聯軍一樣。只是奧匈帝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成為奧地利跟匈牙利,他的地位就被加拿大取代。此八國集團的經濟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占世界總量的47%,幾乎達到一半。

 

世界和平或是戰爭,基本上就決定於這八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如一次大戰是德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其他六個國家組成協約國。當時關係沒有處理好就發一次世界大戰。二次大戰同樣是德國、日本、義大利組成軸心國,其他五個國家組成同盟國,同樣關係沒有處理好就發生二次世界大戰。整個20世紀,世界的格局是和平還是戰爭,基本上就此八個國家決定。

 

2008年金融危機.二十個集團取代八國集團

2018年,習主席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因是八國集團的經濟規模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從佔全世界47%下降到34.7%,只占1/3多一些。八國集團失去主宰世界格局的能力。最明顯的是在2008年爆發世界金融經濟危機。過去要是發生如此危機,只要這八個國家領導人開會,商討對策,就能夠應付。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八國集團沒有能力解決,因此就被二十國集團所取代。從此,世界的政治、經濟,主要就是由二十個集團來主導。

 

中國GDP按照購買力平價,18年間增加近10%

八國集團的經濟規模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從佔全世界47%下降到34.7%,跌了12.3%。這12.3%中的80%是由中國崛起所貢獻的。

 

2000年,中國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到全世界的6.9%。到2018年,中國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16.8%,即增加9.9%,將近10%。

 

中國崛起,美國影響最大

世界格局變化中,主要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快速發展,改變世界經濟的版圖,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就是美國。

 

1872年,美國的經濟規模超過英國,變成世界第一大國。1900年時,美國的經濟規模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到全世界的15.8%,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是因為擁有最大經濟實力和資源的美國加入,德國就被打敗。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由於美國加入歐洲戰場,德國被打敗,加入太平洋戰場,投入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整個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都是由美國來主導。

 

2000年之際,美國一國獨大。美國經濟規模在2000年達到21.9%。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變成第一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大。

 

在那種狀況之下,從奧巴馬開始就提出“重返亞太”,想用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在特朗普時代還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科技戰,想阻撓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拜登上臺後,基本上蕭規曹隨,最近想組織所謂的民主國家同盟來圍堵中國,遏制中國的發展。

 

中美關係不穩定,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第一經濟體,按照市場規律計算,是第二大經濟體。跟120多個國家是第一大貿易夥伴,跟其他70多個國家是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全世界90%以上的國家的第一大或第二大的貿易夥伴。在這種格局之下,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緊張就給世界各個國家帶來了各種不確定性,各種挑戰。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人均GDP達美國一半,世界即重回穩定格局

面對這樣的挑戰,何時才能出現一個新的穩定的世界格局?首先,我認為當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世界就會重新回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因為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像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東部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三市五省的人均GDP應可達與美國同樣水準,而他們的人口是4億多一點,如此的經濟體量也與美國相當。人均GDP實際上代表平均勞動生產力水準,平均產業與技術水準,如果這三市五省人均GDP、經濟總量跟美國相當,產業、科技水準相當,美國就沒有可以卡中國脖子的技術優勢。

 

其次,中國人口規模是美國的四倍,當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時,中國的經濟總量是美國的兩倍,美國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第三,中國有14億人口,在中西部有10億人口,人均GDP是美國的1/3,他們經濟發展的速度可以更快。若將中國東部加中西部,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就會比美國快。中國的市場規模是美國的兩倍,中國的增長速度比美國快。就像2008年後一樣,那時全世界每年30%左右的市場擴張,經濟增長會來自於中國。美國500強企業需要中國市場才能持續留在500強內。美國經濟發展不能沒有中國市場、美國想創造就業也不能沒有中國市場。到時,美國就會心悅誠服,接受中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經濟體。只要中美兩國關係能夠處理好,世界就可以有一個和平的格局。

 

在八國聯軍當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是日本。在八國集團當中,唯一的亞洲國家也是日本。即在整個二十世紀裡,日本是亞洲的領頭羊,是亞洲最先進的國家。但2010年時,中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GDP已超過日本。日本右派就開始製造釣魚島的問題意圖打亂中國的發展步伐,中日關係一度陷入緊張,現在中國經濟規模是日本的2.8倍。日本企業跟日本經濟發展不能脫離中國市場,中日關係也就有所緩和。只要中國經濟繼續發展,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時,美國也會和日本一樣,中美關係也就會從緊張轉為和好。

 

中國發展,方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若果中美關係處理好,那麼世界就會有一個穩定的格局。所以要走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關鍵是中國的發展,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10,500美元,美國已達65,000美元。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人均GDP,中國只有美國的16%,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是美國的20%多一點。因此,無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進入到一個新的、穩定的世界格局,都需要中國的發展。

 

悲觀論者擔心,中國後來者優勢減弱

有些悲觀論者認為,中國過去的發展,尤其改革開放以後,取得連續42年平均每年9.2%增長,是發達國家的三倍多。發達國家平均每年的增長、人均GDP增長是2%,這是百年來相當穩定,加上人口增長1%左右,即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一般約3%左右。

 

中國過去夠達到9.2%增長,是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有後來者優勢。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這個後來者優勢已經非常小的。

 

在2019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達14,129美元。有些學者就發現,像德國的人均GDP達到14,000美元時,經濟增長率就下降到2%多。日本人均GDP達到14,000美元時,經濟增長率就下降到4%左右。

 

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可能在2%~4%之間,再加上中國出現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的國家經濟發展都很緩慢,像日本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現在每年的經濟增長就落在1%~2%之間。

 

因此,有些學者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抱持悲觀的看法。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長的時間,世界經濟格局也可能因為中國不能比美國更快速的發展,就很難進入到一個穩定的格局。

 

中國人均GDP增長仍有很大空間

但我認為他們的分析不到位。因為2019年,中國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14,128美元,德國在1971年達到此水準。此時(1971年)德國的人均GDP已達美國的72.4%,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基本上,德國已沒有後來者優勢,不能再靠引進、消化、吸收,作為技術創新的來源,所以經濟增長需要靠自己發明新技術。

 

一般靠自己發明的國家,人均GDP增長約是2%,加上人口增長,所以經濟增長速度當然會放緩到3%左右。日本在1975年人均GDP達14000美元,他的人均GDP已達美國的69.7%,超過美國的2/3,日本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也沒有後得者優勢。因此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到4%多。

 

但中國在2019年達到14128美元時,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2.6%,只有1/5略多一點,不像德國已達到美國的3/4,日本達到美國的2/3以上。

 

德國是在1946年時,人均GDP達到美國的22%~23%。德國從1946年到1962年,16年的時間,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達到9.4%。日本是1956年,人均GDP達到美國的22%~23%,同樣16年的時間,從1956年到1972年,平均每年的增長達到9.6%。韓國是1985年,人均GDP達到美國的22%~23%。韓國從1985年到2001年,16年的時間,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同樣達到9%。

 

從德國、日本、韓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2%~23%,他們都實現了16年每年9%以上的經濟增長。這些國家能實現,中國就很有可能實現。

 

從德日韓經驗,中國平均每年有8%增長的潛力

中國必須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這些國家在快速追趕之際,沒有出現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是慢,但是人口老齡化除了中國之外,都發生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一般是人均GDP的增長平均每年2%。經濟增長速度加上人口增長,人口增長發達國家的1%左右。美國可以大膽引進移民,他的人口增長率可以超過1%,它的經濟增長率就可以達到3%到3.5%。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人口不增長,它的GDP增長就會降到2%,和3%左右比,下降了三分之一,自然就顯得相當疲軟。中國現在出現人口老齡化, 2020年,中國人口增長率只有0.13%,將來很可能降到零,那時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沒有了,經濟的增長就只能來自於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增長,這到底有多大的空間?

 

我們可從德國、日本、韓國的情形來看。

 

德國在1946年到1962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率達到9.4%,期間德國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是0.8%,也就是運用勞動生產率水準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達到平均每年8.6%。

 

日本1956年到1972年,這16年時間,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達到9.6%,期間平均每年人口增長是1%,日本靠勞動生產率水準提高帶來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是8.6%。

 

韓國從1985年到2001年,平均經濟增長是9%,期間平均每年人口增長是0.9%,就是利用勞動生產率水準提高帶來的每年經濟增長率是達到8.1%。

 

即表示,中國即使面臨人口老齡化,但只要能夠充分利用跟發達國家產業、技術的差距,即中國的快速發展的後來者優勢,那中國從2019年到2035年,這16年時間,應該平均每年還有8%增長的潛力。因為這些國家實現就是代表可能,既然有可能,就代表中國此潛力。

 211228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下)圖片1.jpg


中國擁有新經濟的優勢

若與全面發展較好的德國、日本、韓國相比,中國在未來發展還有新經濟的優勢。新經濟的代表就是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當年德、日、韓追趕美國時,新經濟尚未出現。但現在有了新經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新經濟的特色,首先就是產品、技術研發週期特別短,12~18個月就有一項新產品技術。由於研發週期特別短,要有資金的支持,但研發的成功與否,更決定於人力資本。

 

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後就開始積累資本,中國是改革開放以後這四十年才積累資本。相較之下,中國的人均資本量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在傳統產業的新技術、新項目的開發,中國尚未有優勢,因此中國還是大量靠後來者優勢來引進。但新經濟最重要的是靠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先天的聰明才智,另一個就是後天的學習。

 

中國有人力資本,在新經濟上更具優勢

從後天的學習看,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差距相當少。如澳門科技大學與發達國家沒有多少差距。

 

在從先天聰明才智看,在各個國家都呈常態分佈,約有1%的人智商在130以上,可能有1/1000的人,智商在140以上。任何國家這種高智商的比例都相同。但在技術研發方面,重要的是絕對量。即如澳門彩券,每張彩券中獎機率相同,不過買的越多,中獎機率越高。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即代表中國的天才的數量是美國的四倍。

 

因此在短週期研發的新經濟上,中國跟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且中國有人力資本的優勢,並且,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最齊全的產業配套的優勢。因此在新經濟的研發上面,中國比其他國家有優勢。

 

中美在獨角獸家數不相上下

此優勢表現在新經濟中就是獨角獸(即新創不到10年、未上市,且市場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數量。根據胡潤獨角獸榜,2019年,全世界有484家獨角獸,中國有206家,美國203家,中國略高於美國。2020年,全世界有586家獨角獸,中國227家,美國233家,中美不相上下。

 

所以與德國、日本、韓國追趕美國時相比,中國除了有收入水準差距所帶來的產業、技術差距,所蘊含的後來者優勢外,中國還在新經濟的創新上具有優勢。

 

中國每年8%增長潛力,2035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因此,我相信從2019年到2035年,中國應該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這潛力的實現還需要看國內、國際需求的狀況。但我相信只要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應該可以實現每年6%左右的增長。若從2021年至2035年,實現每年6%左右的增長,我想到2025年時,中國人均GDP就可超過12535美元,即代表跨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這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對世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目前,高收入國家人口只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6%,若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就翻一番,因為中國人口占到全世界的18%多,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人口,就從目前16%增加到34%。

 

第二,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超過美國,變成第一大經濟體。但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目前約是美國的70%,若中國能夠保持6%左右增長,到2030年時,即使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也會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到2035年時,中國人均GDP應該可在2020年基礎上翻一番,達到22000美元或23000美元間。即到2035年時,中國就會是一個中等水準的高收入國家。用同樣的分析,從2035到2050,本世紀中葉之際,中國每年應該還有6%的增長潛力,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中國可以實現每年4%左右的增長。

 

建國百年之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

到2049年建國百周年時,中國人均GDP應該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基本實現,並按前面的分析,世界就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穩定格局。到時,美國會接受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事實,且美國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市場,中美關係處理好,世界就會穩定,世界進入一個新格局。

 

2002年時,我曾經應邀在世界青年華商大會上演講,演講中我做一個預測,在2002年時,世界財富五百強企業當中,中國有14家,其中3家來自於台灣,大陸跟香港總和有11家。那時美國有全世界財富五百強當中的192家。當時我預測,到2030年時,中國在世界財富五百強企業的數量會超過美國。現場觀眾聽了很受激勵,但難免帶著個疑問,是否有可能在28年時間之內,從不足美國的1/10,到28年後超過美國。但現在看來,我當時預測是保守些。因為在2020年時,中國財富五百強的企業,包括台灣是133家,大陸及香港總和是124家,而美國只有121家。即提前十年,達到我在2002年的預測。

 

2049年,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我相信,只要中國把自己的事做好,利用好中國在發展上擁有的後來者優勢和換道超車優勢,我相信到2049年建國一百周年之際,中國可實現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而且世界也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如此發展是中國人的機會、是中國企業家的機會,也是我們全體華商的機會。

 




 
瀏覽次數:47830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