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世界華商高峰會: 胡鞍剛教授演講 - 中國與世界


發佈日期:2018/07/02
  • 分享至:

胡鞍鋼教授 簡介

胡鞍鋼教授於1953年生,黨的十八大代表,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等社會職務。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的開拓者與領軍人物,其主持編寫的《國情報告》對國家高層決策產生持續性重要影響。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世界銀行等大學和研究機構擔任訪問學者。曾出版各類中英文專著、編著圖書80餘本,近期著作包括《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民主決策——中國集體領導制》、《中國道路與中國夢想》、《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胡鞍鋼的觀點》、《2020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中國:創新綠色發展》。曾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復旦光華管理學傑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


中國與世界

--從現代化的追趕者到人類發展的貢獻者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胡鞍鋼教授


中國在65年內,改革開放的30多年內,實際發生一個從量變到部分質變再量變的過程。

  貿易發電量界定一個家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以美國為主要追趕物件,可發現在1900年,中國只有0.01%,亦即美國現代化程度相當於中國100倍。到1949年,中國發電量達到1.2%。1980年,毛澤東時代後,中國發電量達到美國總比重的12.5%,即基本面上奠定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建立國民科技、教育、文化以及軍事工業體系等。2012年中國發電量已經超過美國,相當於美國的126%。

  過去百年的歷史軌跡就是中國迅速的崛起並影響21世紀,就如同美國1870年經濟起飛持續到1913年保持4.0%的增長率,成為經濟大國,影響20世紀,同時也影響21世紀。

  引用經濟學概念,就是外部性。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定對周圍產生相對影響。這種影響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就是人口規模特別是經濟規模,規模越大,對世界的影響就越大,如同英國、美國和日本。第二個在規模不變情況,看這個國家經濟增長率,速度增長越快,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影響越大,1870年美國結合這兩個因素,人口達到4200萬人,1913年時已達到9600萬人,因此對全球的經濟增長率貢獻產生經濟的外溢性,也推動世界進入新世紀。


一、從五個方面看中國對世界的淨貢獻

  分析中國的外部性或外溢性,基本上分為五方面,首先要考慮到經濟規模經濟增長率,第二要考慮貿易的正外部性,第三個討論技術外部性,因為美國能夠迅速成長,成為第一,關鍵是1790年實施專利法,很快成為世界發明第一。雖在1986年被日本替代,但到2006年,美國再次超過日本。中國現在專利數量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從授權量來看,只相當於美國的85%。第四,中國崛起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正外部性,1949年中國,按照世界銀行絕對的貢獻,每人每日支出不到1.25美元,當時的中國,所有人都在貧困線以下。到1978年,幾乎還有80%以上的人口屬於這種絕對貧困人口。但按照新資料庫顯示,2013年已降至5%左右,大體還有6800萬人口。

  最後一個外部性,就是負外部性,中國迅速崛起,所生產的產品都是能源密集型,因此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個的二氧化碳的世界排放大過產生的國家。一個國家如何對世界作出淨貢獻,就是把以上四個正貢獻減去負貢獻,產生淨貢獻,這也就是對實際發展和人類發展產生的貢獻。

  當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既可能對世界產生正外部性,又可能對世界產生負外部性,因此要計算國家對世界的淨貢獻,就需要採用以下公式,就是幾個指標的綜合疊加。簡單地表述就是,淨貢獻=(經濟貢獻+貿易貢獻+技術貢獻+減貧貢獻)-二氧化碳排放負貢獻

  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60多年前,中國是個一窮二白的大國,一大二弱的大國。從經濟總量角度看,從1820年占世界總量比重的1/3,降到1900年只有12%,更進一步下降為1950年的4.6%。但今日已接近世界總量17%。換言之,在2014年中國已是世界第一,超過美國。


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

  對中國非常有意義的就是2013年的出口額和進口額,按照外貿總額,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按匯率法現價美元計算,199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GDP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率為7.9%;2000年到2013年,中國GDP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率為19.2%,超過同期美國的貢獻率(15.5%)。按購買力平價現價國際美元計算,199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GDP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率為12.9%;2000年到2013年,中國GDP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率為23.0%,超過同期美國的貢獻率(12.0%)。對全球的貢獻,主要是中美兩國。中美兩國的貢獻度在90年代,就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到21世紀頭13年,兩國的貢獻度出現變化,中國提高到23.0,美國下降到12.0,但是總體上,仍然是三分之一以上。


三、中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

  在貿易貢獻的角度,1978年中國總量在世界排位89位,因此當時鄧小平先生曾問為什麼我們的貿易總量不如臺灣和日本,當時日本相當於中國的10倍。現在,中國總量從相當於實際的1.2%到已經接近10%。中國出口總量的巨大發展,從29位到2000年世界第8位,到2013年成為世界第一位,中國用大約2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家。從此角度看,中國對外開放,說明了主動性,也說明推動經濟一體化,先走進來,吸引世界的投資,再引出去。從過去的世界投資中國,到今日中國投資世界。90年代,中國從5-6%左右,進入21世界特別是加入WTO之後,對全球的貢獻更上一層樓,達到13-14%。中美兩國對全球的貿易貢獻在四分之一,因此中國需要和美國建立一個新型大國關係,就是一個外溢性,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對國際上出現影響,最重要的例子就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產生了這種外溢性。


四、中國對技術創新的貢獻

  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在世界的地位產生重大變化。30年前中國才實行專利法,和美國在1790年,長達200多年的過程是不一樣的,而後中國開始追趕,進一步對技術創新在全球範圍內作出貢獻。1990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占世界總量1.02%;到2000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占世界總量3.77%;2012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占世界總量27.80%。其次中國對世界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成為最大的增長引擎。199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對世界增長的貢獻11.0%;2000年到2012年期間,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為61.95%,超過同期美國的貢獻率(25.46%)。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各國制定頒佈專利法規的時間看,中國是後來者 ,直到1985年才正式實施專利法,比最早實施專利法規的英國(1624年)晚了361年,比美國(1790年)晚了195年。中國是現代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後來者,也是發明專利空白國,又成為發明專利追趕國、超越國。


五、中國對減貧的貢獻

  改革開放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幅度消減絕對貧困人口,從84%降到5%,對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國際貧困線以下的貧困人口數量)數量和占世界總量比重大幅度下降。1990年中國絕對貧困人口數量為6.83億人,到2013年降至6800萬人。1990年中國絕對貧困人口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35.82%,到2010年,下降至10.2%。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1990年國際社會開始實行全球減貧計畫,即到2015年,全球絕對貧困人口比例下降一半,在1990-2010年期間,世界絕對貧困人口從19.07億人減少至12.12億人,減少了6.95億人,同期中國減少了5.65億人,占全球減少量的81.3%。


六、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負貢獻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總量比重持續上升,從1990年的10.1%上升至2013年的27.7%,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其中在199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的增長貢獻為41.7%,已經高於美國的貢獻率(31.3%);2000到201年期間,中國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貢獻高達64.6%,而美國和歐盟等都是負貢獻。


七、中國發展意味世界發展,中國成功意味世界成功

  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發展進程看,中國一直是落伍者、挨打者,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開始正式發動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到1978年已經建立比較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也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以及制度資本基礎。1978年之後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的持續的經濟起飛、迅速崛起階段,迄今為止尚未結束。中國對世界全面開放,也大大的融入到世界經濟、貿易、科技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中國的持續發展也產生出規模越來越大的溢出效應和外部性:從正外部性的角度看,包括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發動機;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增長的第一發動機;對世界技術創新的貢獻,已經成為世界發明專利申請第一大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成為世界減貧人數最多、貢獻最大的國家。

  從負外部性的角度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高、規模大,並超過歐盟、美國及其兩者之和。這可能是中國對世界發展最大的負外部性。這就需要實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特別是將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作為更為優先的發展目標,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從而在未來時期不斷地減少負外部性。

  中國發展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對外開放,能夠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乃至全球一體化。地利就是更改和周圍國家和諧。人和是要不斷的開放,構建和諧社會。也是證明古人的智慧,天時地利加上人和。

  中國與世界,從現代化的追趕者到人類發展的貢獻者。中國發展意味世界發展,中國成功意味世界成功。



 
瀏覽次數:1325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