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現代應用


發佈日期:2018/07/02
  • 分享至:

中國哲學的現代應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于 丹


剛剛在聽吳董事長在講誠品精神時,我也沈溺在那種感動中。在我的心裡,誠品是一個寄託,每次一抵達台北就去誠品,特別是敦南店,要去留戀忘返。所以誠品在我的心裡它是什麼呢?它是一個銷售生活方式的地方。它是以書為名,把每個人的生活變成一本書,讓每個人活在書的角色裡,讓每一個人可以遠離自己的現實,真正從內心關照我們的此刻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所以說到文化,每個人在國門之外都是這個民族文化的代言人。中華文化就活在在座的各位言談舉止精神態度之中。

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呢?文化這個詞最早是出自於《易傳》,《易傳》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這兩句話是什麼含義呢?首先是「關乎天文來察時變」,觀察天地四時的變化,瞭解我們與自然節律之間的匹配,加減衣物,調養飲食,人跟著四時去調養自己的身心。第二句話,「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還要觀察世間人間的萬象,凝聚起來一種價值觀、精神理念、生活態度、種價值方式,然後再去硫化人心。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首先是凝聚起來這些文再化進我們的生活。誠品做的就是把各種書集結在一起,這是一種文的聚集。但更重要的是以書的名義,把我們對於生活的一種理解和體驗、感受與內心的一種發現,都硫化到行為之中,這叫做“化”。

現在我們的文化缺少什麼呢?我們不缺少文,缺少的是化。說起中國的文明,卷之浩繁。五千年文字堆疊記載,但是有多少化進我們的生命呢?每一個華人,在海外,在一個他文化環境之中,所要呈現的文化,和在我們心中用以支撐的文化,要怎麼樣去活著呢?首先做的是一種文化態度的溝通和交流,每個人都是帶著中國文明氣質去看他跟他文明之間的差異,在差異之中完成了溝通和新文明的建立。

文化差異為何呢?在漢字中能夠看到東西文明思維的差異。西方崇尚科學的國度,他的思維方式是「結構式」。他的每一個部分的功能都會條分縷析。而中國人的思維是「解構式」,他是一種模糊的、概括的、強調生命質感的,但往往是缺乏細密邏輯推導的。

如說到用頭腦思考,但查部首,心字這個部首,看看中國有多少字是從心的?中國人說思想有所思這是心田的事情;說感恩,恩情是因心而起;說慈悲為懷,慈悲都是內心生髮出來的。一旦做錯事情,就說慚愧、懺悔,都是豎心旁。這都是心靈活動,說懶惰,也是豎心旁。大家認為懶惰不是肢體的事情,是心靈的事情。一個人心懶,肢體才會不勤。

中國人把行為歸結為一顆心。這顆心不是一個器官,而是調動了五臟六腑去參與的情感活動。中國人說肺腑之言,但在現代科學中,肺是用來呼吸的,它跟你的誠意沒有太大關聯;傷心時會說肝腸寸斷,覺得肝腸都在參與著情感;說後悔就講腸子悔青;恭維人有學問說滿腹經綸。中國人用五臟六腑這樣很模糊的定位去參與一顆心全部的活動,這是我們的一種思維習慣。

這種思維習慣表現在藝術上,就能解釋西洋油畫講究素描的基礎,而中國的山水畫,是一種在解構後在天地間對一個人的詮釋。所以達文西不斷地畫一個雞蛋的光影,嚴謹地解剖人體骨骼肌肉的比例,再來畫中世紀的繪畫。而中國在魏晉人畫畫老師帶學生觀看風景回來把白絹掛在破牆上,熟識良久,看得千山萬壑都從胸臆中奔湧而出,一蹴而就。中國人畫的是胸中的山水,是不講究素描的。這就是中國的大畫家石濤會講「我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中國人在畫一張白紙時,春水春花是從心裡傾瀉出來的。這就是文明的差異。

 

西方建築線條是垂直空間,中國建築線條水平空間

此外,建築是一種基本的秩序呈現。在西歐和北歐,可以看到很多單體建築,尖尖高高,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建築。去基督堂和天主堂時,會覺得那是一個個體莊嚴、尊重,而向天去尋求一種幫助的姿態,一種深深的致敬和和一種尋求救贖。哥德式建築立面它永遠是一個個體的,孤獨但優美與崇高。

中式建築為何?老百姓住的四合院是一種群體建築。而四合院大到極致就是皇帝住的紫禁城。臺北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我們所有的故宮都不可能只有一個太和殿。它一定是一個群體的建築形成了一種向大地的認同。西方的建築線條往往是垂直空間的,中國的建築線條往往是水平空間的;西方建築線條表現一個個體孤單地向天空延伸,而東方建築是一種群體倫理向大地的膜拜。存在著種秩序感,無論是中國最普通的鄉村家族的老人還是至尊無上的皇帝,一定是住北房,那麼老人的兒子們和皇帝的王公大臣們一定是東西廂次第排列。這是秩序。我們在這種無聲的建築中會看到文明的差別。

什麼是真正的品牌?品牌原則中的第一個原則就是unique原則,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可複製的。但是僅僅是順應國際規則缺少民族語法,這樣品牌的核心價值就不會長久。中國人從日常習俗到房屋結構乃至藝術形式都表現了中國人文化中的一種根性。

從東西方藝術中的表現,可以比較人向天還是向地的認同感。西方芭蕾舞常會看到大托舉的動作,芭蕾舞者四肢伸展向天空無限的延伸、呼喚,他要掙脫大地對他的羈絆。但這個延展姿勢在中式的戲曲中沒有,中國無論是昆曲還是京劇都是武生拉山膀,是個圓潤的線條;旦角蘭花指,線條也是圓潤的,人物動起來叫跑圓場,一個圓場十萬八千里。

這些文明差異表現在一些約定俗成的俚語中。比如說跟國外的朋友走在街上,被絆一下摔一個跟頭,國外朋友本能地會說oh, my god,中國人則本能的會說哎呦我的媽呀。國外朋友因為是從小上教堂的,尋求幫助的時候首先會想到神。而我們從小是活在倫理中的,我們在尋求幫助的時候首先會想到呼爹喊娘。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華商的企業中,家族企業有那麼多。

中國人「上陣親兄弟,出門父子兵」,家族傳承是華商的特性。這種特性有自己的優勢,因為是倫理關係的締結,也有自己的劣勢,因為過多地強調人治與血緣而缺乏嚴謹的制度傳承與保障。

那麼這種企業怎麼去融入國際化呢?創新與品牌就是在國際發規則中對這種華商式的經營出了一個制度建設的提醒。文化可以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文化最終要完成的不是強調差別,而是完成一種有效的融合。

林語堂先生對自己的評價叫做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平宇宙文章。他有著中國人的心靈,但有著西方人的頭腦,這是一個完美的匹配。用心靈去表達誠懇去表達信仰與寄託。但用頭腦去分析格局,去經營自己的事業。頭腦與心靈的這種匹配其實是一個人在生存空間和生命空間中的締結。

林語堂在翻譯看到humor這個詞,他就想用那個字來表達humor呢?幽默這兩個詞出自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上的一句叫做「孔徑幽默」。林語堂借用了這兩個字用來翻譯humor這個詞。在民國初年那一批文化大師中,有多少人用國粹經典融入國際的規則,來完成新文化的締結?

華商在海外往往是從一個維持生計的小本經營開始逐漸逐漸地作出他系統的組織機構去完成他的大格局。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的觀念能起到什麼作用呢?我們知道中國哲學的源頭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儒道佛三家合一,解決在社會、宇宙自然和自我內心層面的需求。

儒家教我們瞭解人與社會的基本關係。人與社會是什麼關係?在論語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不到兩萬字的論語出現了一百九十多次的就是仁愛的這個仁字。仁是什麼意思?大家看它只有四劃,但裡面有個密碼二人成仁。仁愛的核心其實就是兩兩之間的人際關係。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說「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我有一個大平臺廣博的接濟百姓把我的恩德施予眾人,這是不是仁愛?孔子說你說的那個境界聖賢都做不到,根本沒必要。所以孔子說的仁愛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以自己的心去將心比心,考慮別人,這是一個非常低的要求,但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因為二人成仁,無非講的就是我們眼前人身邊事。

今天到了重新反觀底線的時候。今天對於文明的反省並不是一種坐而論道,而是看文明在當下的生活中,到底還能夠讓我們心中確保住那些底線。

君子日三省乎己。論語講三件事:為人謀而不忠乎?你今天在社會上做差事,在給別人做事,那就要問問自己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這叫為人謀而不忠乎?第二件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除了事業還有朋友、家人,你跟他們的往來是否有答應確沒做到的事情?這就是要問問自己有沒有不守信。第三句話叫做傳不習乎?傳播的傳,學習的習。外在時代傳播了那麼多的資訊,只有通過學習把它化進自己的生命。在今日,它提醒了生命角色中的三種底線。第一重,職業角色的底線是盡忠,忠於職守。第二重,倫理角色的底線是守信,守住自己的信譽,守住生命的尊嚴。第三重角色是自我生命的成長要靠學習去完成每天提升,這樣的話才不至於落伍,才不至於孤單。那麼這樣的忠誠、誠信與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成長它其實是生命的底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儒家說每天的生命反省,身邊的二人成仁,以此觀點走向生生不息。無論個人還是企業的命脈,儒家教我們人與社會的關係,融合進去完成自我實現。而道家的地位在全球範圍內也急劇上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連任致辭中,引用了老子第八十一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老子五千言最終結的兩句話。這兩句話說出世界和人間的一個理想。天之道利而不害,蒼天最根本的道理應該是利萬物而無一害。那麼人間應該什麼樣?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每一個人有所作為而不去與別人爭鬥。

近年來的天災,那麼大規模的地震、海嘯、泥石流以前沒有。其實是因為人一直在折騰這個地球。人不再敬畏天地時就會了人定勝天的想法。就開始一些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的這種傷害。所以這個自然平衡破壞之後它做不到利而不害。我們再來看看人間的規則。為而不爭,每個人守住本份而不與人爭鬥。這個來自於韓國的聯合國秘書長希望用東方的哲學思想在今天的世界上提供一種平和的可能。

道家如何來幫助華商呢?周易最根本就是從無極發兩儀,從兩儀發四象,從四象發八卦,在老子中說得更簡單叫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報陽,充氣以為和。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從此而生。一是指天地的本體,是這個太極。一生二就是陰陽,凡事都有從陰陽中要學些道理。天地是陰陽,男女是陰陽,整個這個世界中太多的意象要找到平和。

太陽的對應是月亮。月亮是太陰之象。太陽任何時候都是圓的、熱的、發光的、飽滿的,這就是一個人在白天在太陽下生活所獲得進取心,人永遠像太陽那樣恒常而熱烈。月亮從初一到十五望朔之間,陰晴圓缺卻每日不同。從一個小小的月牙而豐盈,盈極而虧,虧極而盈,這樣的陰晴圓缺就是我們的平常心。人應該向太陽去學進取心,向月亮去學平常心,在太陽下去保持自己對社會的一種義務、擔當。但看到世相不如意時,要像月亮那樣陰晴圓缺的流轉,這才富於彈性。

今日認為風花雪月等於貶義詞,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著邊際叫做風花雪月。但中國曾經有多少人在月亮下有千古的哲學追問?張若虛曾問過..「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給自己的回答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水流。

李白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古人皆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裡。這是中國人的一份氣度,這是一種漢唐風範,這是中國華人能承載的價值。如果我們只看全球共此一輪紅日我們就失去了自己文化話語中的那輪明月。明月是一種哲學,中國的明月告訴人,人生至極的境界最圓滿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月亮沒有到全圓的時候心存期待也許最好。這跟中國道家所說的知足者富是一樣的。有所指,知道留空間,包括中國畫中的留白,這都是一種現代的商業思維。因為當你一切都做到盈極的時候,那馬上就要轉虧了。這是一種月亮的哲學。

道家告訴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間最根本的東西是一個自然的法則,不要老想著去逆反它。所以道家崇尚的是水德。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因為水是以柔軟而克剛強,這是水滴石穿。柔軟的東西最不受傷,水與石頭去競爭,最後贏得是水,人滿口堅硬的牙齒都掉了,柔軟的舌頭還在,柔軟一定比剛強走得更長久。

太極當對方發力的時候有八個字的口訣,叫做捨己、從人、引進、落空,捨掉自己的位置跟從別人,把它的力量瀉掉帶進來讓他落在空處,這是最高級的智謀。因為不捨自己的立場就會形成力量的對沖,這種強力的對沖最後就是兩敗俱傷,但是你引進落空呢?它會落在空處。太極是圓潤的,太極講求的是粘、粘、連、隨,它是粘連不斷,相隨對方的力道,太極永遠不是蠻力。

1936年的時候,山東掖縣縣長請高朋滿座,讓一位太極高手王茂宅露一下他的功夫,王茂宅很儒雅地到外面的樹上去抓了一隻小麻雀,鬆手把麻雀放在他的手掌上,就看到這個小麻雀在他的手掌上不停地撲騰翅膀在蹬腿,但是怎麼都飛不起來。這一招讓舉座皆驚。因為麻雀需要一丁點勁就飛起來了,但是這個力道就是把它蹬的力道給化解掉了。一個麻雀都飛不起來,他的手掌多麼綿沈呢,把所有的力量瀉掉了。所以太極講究的境界叫做加一羽而不能,身上一根羽毛都落不住,蚊蠅都不能夠停,講究之人之間他的那種相知與相隨。

關於創新,思想無禁忌創新有規則,人思維的創新,文明差異的溝通是最大的創新。關於品牌,內有品質,外有牌號。所以品牌與創新歸根結底的一點是在乎人心。在當今世界的商戰中,以中國人的心靈去體會西方人的頭腦與規則,以東方的儒道士精神化入生命再站在世界的前沿,相信中國人會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我以文化的名義祝福在座的商界精英,希望大家都站在世界商戰的前沿,做一個精彩的中國人,這是最大的品牌。




 
瀏覽次數:1260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