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意圖收購,催化Honda、Nissan合併進度
因應全球車市低迷及競爭對手的壓力,陷入困境的兩家日本汽車製造巨頭--本田(Honda)和日產(Nissan)正在討論可能的合併。但鴻海試圖收購日產,希望透過投資日產,獲取EV製造的專業知識及全球銷售能力。
若合併成功,將成為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
汽車製造業者近幾個月來強化彼此關係,主要是面臨來自特斯拉和比亞迪等競爭對手對傳統車廠造成的壓力與激烈競爭,而且歐美車市需求停滯,更加劇傳統車廠的壓力。
日本第二大車廠本田(Honda Motor)傳出將與第三大車廠日產(Nissan Motor)合併,並可能合併、資金結盟或是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也許將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也納入。如果合併成真,將成為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並在國內外抵禦豐田汽車(Toyota)。儘管此舉有望削減成本並提高利潤,但從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的前例來看,單靠結盟並無法打造出一家傑出的車廠。
NHK報導指出,本田和日產2024年3月開始討論全面合作,並在8月達成共識,決定推進軟體開發,如對於下一代車輛至關重要的車載操作系統,以及電動車的零件標準化。
兩家公司在聲明中表示,他們一直在進行談判,但沒有提供何時完成交易(如果有交易的話)的細節或時間表。「正如三月宣布的那樣,本田和日產正在探索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
日產汽車的危機
自從日產汽車前執行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逃離日本逃往黎巴嫩以來,日產汽車也陷入了困境。此事件動搖了日產、雷諾和三菱之間強大的汽車製造聯盟。雷諾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合作夥伴,此後大幅減持了日產的持股,削弱了日產汽車製造商的實力。
日產主力三大市場中國、美國與日本,汽車銷售量均下滑。尤其在中國和東南亞市場,都面臨中國車廠的強力競爭,壓垮了整個日產。2024年4月到9月的上半年度合併淨利只剩192億日圓,較2023年同期暴跌94%。作為改善對策,日產11月提出在全球裁員約9000人並減產2成的結構改革,但如果鴻海參與經營的話,日產將面臨更大規模裁員的風險。
此外,根據Visible Alpha編匯的市場預期,日產在止於2026年3月年度的營業利潤率可能只有0.4%。
本田面臨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挑戰
規模約為日產五倍的本田也面臨挑戰。該公司宣布計劃在 2040 年之前在主要市場僅銷售零排放汽車。但這一轉變進展緩慢,因為相對較低的汽油價格、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和競爭加劇拖累了美國和歐洲對電動車的需求。
Visible Alpha的市場也預期,本田的汽車部門於2026年3月年度的營業利潤率表現好一些,為4.6%,但仍只有豐田的一半。
創造出規模520億美元的日本巨擘
與法國雷諾有交叉持股結構的日產汽車今年股價崩跌40%,市值為82億美元;本田的市值為440億美元。兩家公司若結合,將創造出市值約520億美元的汽車製造巨擘,躍居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會是2021年法國標緻雪鐵龍的PSA集團與義大利飛雅特的FCA集團合併後創造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規模合併案。
從2023年的銷量來看,本田以398萬輛排名全球第7,日產以337萬輛排名全球第8,三菱汽車為78萬台,三家合計為813萬台,可望誕生全球第3大車廠,超越南韓現代汽車(730萬輛),僅次於豐田(Toyota)汽車(1123萬輛)和福斯(VW) (大眾)集團(923萬輛)。
彭博資訊指出,某種程度而言,這可以被視為日本較弱勢汽車廠商之間的防禦性合併。以今年上半年來說,本田、日產和三菱共銷售約400萬輛車,遠低於豐田單獨銷售的520萬輛。而兩家公司合併將有助於在國內外市場抵抗全球最大車廠豐田。
路透專欄Breakingviews計算,若日產與本田全面合併並削減支出(達營收4%),也就是達成雷諾、日產、三菱結盟時的節流目標,其利潤率可提高至7%。若再整合財務部門並吞下三菱,可省下更多支出。若特朗普兌現對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的威脅,合併將更為有利。
但是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兩家公司的協商尚處於早期階段,而且擔心可能在日本引發政治反對,因為兩大知名車廠合併,可能導致大幅裁員。
鴻海搶親,催化日產、本田合併
此外,多家外媒報導,鴻海集團已派出團隊前往法國,與日產最大股東雷諾汽車協商,要買雷諾手上持有的日產逾三成股權,並取得日產控制權,粗估金額達新台幣數百億元。但根據《日經》報導,日產和本田都在擬定防止鴻海收購的對策。日經分析由於鴻海有意收購日產股份,反而促成本田與日產下定決心全力推動整合。
鴻海雖然目前仍以IT設備代工為主力,但2019年表明投入作為未來重點項目的純電動車(EV)領域。鴻海9月提出將在使用子公司夏普的零組件技術同時,親自參與EV研發。日產擁有從2010年開始量產EV車款的實際成果,鴻海似乎希望透過投資日產,獲取EV製造的專業知識及全球銷售能力。
若鴻海搶親成功,將是鴻海首度掌握國際汽車品牌控制權,並助力鴻海集團電動車布局,同時牽動全球汽車產業版圖變化。
特斯拉和比亞迪意氣風發,傳統汽車面臨壓力
過去一年來,特斯拉和比亞迪等汽車廠發動的電動車價格戰,加劇了車廠在新一代汽車虧損的壓力。這同樣給本田和日產等日本車商壓力,日系車商必須削減成本和加快汽車開發的方法,而合併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本田和日產分別是日本第二和第三大車廠,僅次於豐田。兩家業者在中國的市占率一直下滑。電動車在中國佔整體比重高達五成,但日本市場電動車滲透率不到3%。在中國, 11月的電動車銷量達到127萬輛,占全球電動車銷量的近70%。
2024年比亞迪的全球銷量超過400萬輛,分別超過本田和日産。顯示出5年裡銷量增至10倍的驚人增長力。
(資料來源: CNN、聯合報、NHK、路透、經濟日報、英國金融時報、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