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足跡:見證澳門的繁榮與發展
澳門回歸25年,實現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的顯著成果。25年來,澳門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展示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澳門經濟總量增長6倍,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列
下列兩組經濟數據,清楚呈現澳門25年來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經濟總量增長:
澳門回歸25年來,澳門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519億澳門元,增長至2023年全年3794.8億澳門元,增幅逾6倍。
人均GDP增長:
澳門人均GDP從1999年的1.5萬美元增至2023年的約6.5萬美元,位居全球前列。
除了經濟的實質成長,澳門在各方面也展現出25年來的成果。
澳門土地變大,擴大澳門發展空間
1999年,澳門僅有21.45平方公里。25年來,中央多次批准澳門填海造地,並劃定陸地邊界,澳門陸地面積增至33.3平方公里。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澳雙方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管理體制,擴大了澳門發展的空間。
澳門和橫琴的深度合作區,是澳門打破單一產業結構,適度多元發展的最好支撐點。
失業率降至1.7%,財政儲備達 6,300億元
回歸前,澳門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失業率超過6%。但澳門回歸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在 1999年至 2019年經濟實質年增長率 7%,名義年增長率 11%,相當於同期全球經濟增長率的 2倍;而財政儲備亦從回歸時澳葡政府移交的 26億多元,經過特區 25年發展年底有望達 6,300億元;失業率亦從回歸時的 6%至 7%,回歸後從未逾 4%,現時則在 1.7%左右。
2023年,澳門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由回歸之初的不足5000澳門元升至1.75萬澳門元,居民人均存款超100萬澳門元,人均住房面積超20平方米。
澳門商務旅遊和會展的國際影響力
訪澳旅客總數由1999年回歸時的660萬,增長至2019年3940萬人次,疫後恢復速度明顯加速,2024年前十個月接近3000萬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7%,國際旅客顯著增長。25年來,澳門「旅遊+」融合業態快速發展,澳門連續兩年被評為「最佳亞洲會議城市」和「最佳會議商務城市」,體現了澳門在商務旅遊和會展的國際影響力,凸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步履穩健,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越擦越亮。
澳門參加國際組織和機構數量增至190多個
「一國兩制」賦予澳門對外交往的獨特優勢。在中央授權和支持下,澳門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穩定的經貿文化關係,澳門參加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數量增至190多個,已獲得147個國家和地區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同時,澳門發揮葡語國家「超級聯繫人」的獨特作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已連續舉辦6屆部長級會議。
此外,「世界華商組織聯盟」於2003年於澳門設立總部後,每年金秋十月,「世界華商高峰會」的盛大召開,不但成為海內外華商聚首澳門,集思廣益,合作發展的重要平台,更為華商與各地政府間的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橋樑。
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作用有效發揮
作為「超級聯繫人」,2023年,澳門對葡語國家進出口總額14.3億澳門元,較2003年增長7.9倍,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優化金融基礎設施
澳門致力於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強化金融監管制度,推動金融業務多元化發展,為債券、財富管理等金融業務創造有利環境;科技產業方面,澳門積極落實「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模式,強化澳琴聯動及產學研融合。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引進優質科創項目及資源,構建高效科技合作平台。
截至2024年中,澳門金融業總資產已攀升至27,174億元高峰,金融佔經濟版圖比重躍升至17.2%,彰顯行業蓬勃生命力。
社會保障制度周全
當前,澳門居民每月僅需供款90澳門元,退休後每月最高可領取3740澳門元養老金,每年發放13個月。此外,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還可享受敬老金、現金分享等福利。年滿65歲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平均每個月從政府享受的現金性福利超過6200澳門元,可達本地居民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的30%。社會保障制度還覆蓋失業、疾病、出生、結婚等津貼。
此外,自2008年啟動以來,澳門每年向居民發放現金紅利,2023年金額為永久居民1萬澳門元、非永久居民6000澳門元。
澳門大健康產業規劃清晰
2024年九月,澳門協和醫院正式拉開帷幕,澳門醫療事業邁入了嶄新時代。澳門協和醫院憑藉其卓越的人才管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豐富的醫療資源,正逐步成為推動澳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旅遊和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同時,與澳門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合作,推出以健康為導向的多元化服務產品,為澳門大健康產業注入強勁動力。
特區政府精心打造「體育之城」形象
這些年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澳門國際馬拉松、澳門國際龍舟賽,澳門國際乒聯世界盃、WTT澳門冠軍賽、國際排聯世界女子排球聯賽澳門站、澳門斯諾克大師邀請賽、許多國際體育賽事先後落戶澳門,在帶來源源不斷客流的同時,也讓澳門在全世界體育迷心目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特區政府精心打造的「體育之城」形象,越來越明確。
澳門歷史文化薈萃
澳門是全球世界文化遺產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三巴牌坊、媽閣廟、東望洋燈塔、哪吒廟等等,包括20多座歷史建築、並由相鄰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的「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遺。
繼澳門歷史城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后,澳門又獲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殊榮,積極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與「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由於博弈產業收入,就占澳門GDP超過3成。為避免單一產業的侷限,經濟發展走向必須「多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後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三個發展定位。 「一中心」,是將澳門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平台」,是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一基地」,則是要把澳門建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立足於「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2023年11月1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公布。這是澳門首個全面系統的産業發展規劃,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1」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
建立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體制機制
對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岑浩輝說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將積極作為,統籌落實好《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並建立有利於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體制機制。他說,特區政府要做有為政府,如主動設立科技、文旅發展等引導性產業基金,引導吸引投資,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發揮“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作用,結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統籌安排經濟、民商事法律、財稅、出入境管理等一攬子政策,為經濟適度多元創造良好政策基礎;搭建平臺,讓國際高端技術和人才不僅“能進來”,還能“留得住”,完善營商環境。
岑浩輝也表示,澳門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助力實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二階段目標,助力灣區發展,助力國家發展。此外,可研究打造一個有澳門特色中西文化一基地、體現一基地定位,在亞太地區比較有吸引力,一個文旅的大型的綜合體。
產業多元發展不僅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帶來新活力,也讓這座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
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共創澳門美好明天
“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岑浩輝說,站在新起點,特區政府要總結經驗,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共創澳門美好明天。
(資料來源: 澳門廣播電視、人民日報、大公報、香港商報網、香港文匯報、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