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年度代表字「腦腐」,呈現當前我們所處時代的症狀
2024年牛津年度代表字為「brain rot(腦腐)」,其定義為在網路,尤其是社群媒體上吸收太多沒營養的內容,導致智力退化。
2024年牛津年度代表字-- brain rot(大腦腐蝕)
出版《牛津字典》的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選出「brain rot(大腦腐蝕)」成為2024年牛津年度代表字。這用語是指在網路,尤其是社群媒體上吸收太多沒營養的內容,導致思考能力下降。例如經常花費數小時無意識地滑看社交媒體上的短影音。
雖然早在電視時代就已經討論那些愛窩在沙發裡,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薯片」的人是「couch potato」,但當下社群媒體的普及與氾濫,更是反映出傳播科技對人類思考及行為的巨大影響。
牛津辭典年度代表字的遴選過程,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先列出含有6個詞彙的決選名單,再由3萬7000多人投票選出獲勝者。6個詞彙中,除了「brain rot(大腦腐蝕)」外,還包含形容某人外表或衣著保守的「demure(端莊)」、價格隨著市場條件變化的「dynamic pricing(動態定價)」、要充分理解一件事情所需的知識「lore」、以魔法、超自然為主題的愛情故事「romantasy」以及AI生成的低品質內容「slop」。
為什麼會「大腦腐爛」?
永無止盡地滑社群媒體、瀏覽令人腦袋麻木遲鈍的內容,這些行為就會產生所謂的「大腦腐蝕」。
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官網定義,「brain rot(大腦腐蝕)」是指人的心靈與智力狀態退化,其原因是出於過度消費瑣碎的、無挑戰性的資訊(特指網路內容)或那些「刻意使人退化」的資訊。
許多專家注意到,一開始主要被Z世代和Alpha世代大量採用,後來也廣泛運用在新聞媒體中,體現了對過量吸收低品質線上內容的擔憂。據牛津統計,2023 年至 2024 年間,該術語的使用頻率就增加了 230%。
(圖片來源: 牛津大學出版社官網)
1854 年梭羅就已提出此名詞
雖然「brain rot」已成為數位文化的代名詞,但「brain rot」一詞早在1854 年就出現在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的著作《瓦爾登湖》 (Walden)裡。梭羅在書中批評當時社會傾向於貶低複雜的想法,偏愛簡單的想法,並認為這將會讓社會的精神和智力普遍下降:“雖然英格蘭努力為了治愈馬鈴薯腐爛病,難道不應該努力治癒腦腐病嗎?這種病更為廣泛、更加致命?”
如今,「腦腐」在社群媒體開始流行起來,但意義已與當年不同,特別用來形容或自嘲社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家、牛津大學教授普茲貝爾斯基(Andrew Przybylski)指出,這個詞的流行代表「我們所處時代的症狀」。
數位生活及網路文化影響大眾身分及談論內容
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語言部總裁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表示,「回顧過去20多年的牛津年度詞彙,可以看到社會越來越關注數位生活如何演變,以及網路文化如何滲入我們的身分以及談論的內容」。
格拉斯沃也指出,「有趣的是,Z世代和Alpha世代也會使用『大腦腐蝕』這個字,而他們的社群正是使用及創造導致『大腦腐蝕』這類數位內容的主力。」
這個詞彙在當下數位時代,有了新的意義,現在主要被用來批判社交媒體上的垃圾短影音,近年來各界也在討論過度消費這些內容可能對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的潛在負面影響。
備註:
*Z 世代,指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數位原生世代。
*Alpha世代,指數位原生世代之子女,多以2013作為出生年開始年份,2020年代中期作為出生年結束年份。
(資料來源: 牛津大學出版社官網、聯合報、公視、中央社、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