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華商世界雜誌第52期》


發佈日期:2022/01/21
  • 分享至:

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

 《華商世界雜誌第52期》



前言 

全球減碳目標是2030年要減碳45%,以控制地球溫度升溫攝氏1.5度內,地球只剩下9年,平均一年要減5%。減少碳排已是影響地球升溫最關鍵的一環,2021年11月在英國落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再次向全球昭告「淨零碳排」的急迫性。

同時,歐盟碳邊境稅、以及綠色供應鏈的雙重壓力,也促使全球各企業思索各種減碳模式。控制碳排,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指標,更攸關各國產業的未來發展。 

然而,面對企業因應減碳的轉型,以及各國產業的變化,所引發的「綠色通膨」,萬物齊漲的物價壓力,也是全球人類必須面對的必要之惡。

 

本文

極端氣候的各種惡象,這幾年已在全球各地紛紛上演。匯聚百餘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再次向全球昭告「淨零碳排」的急迫性。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已於2021年11月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落幕,會上達成數個協議,包括美、英、加、中等超過上百個國家承諾,在2030年終結並逆轉森林濫伐,另外,美國和歐盟發起全球甲烷減排倡議,承諾到2030年將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基礎上減少30%。英、德、加發起氣候融資承諾,最快在2023年兌現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承諾;格拉斯哥金融聯盟(GFANZ)也承諾未來30年投資100兆美元融資發展淨零碳排。

此外,全球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與美國)也共同發表聯合宣言,承諾將針對氣候議題將會採取多項行動與合作。

 

聯合國氣候會議達成史上首個減煤協議

最重要的是與會各國最終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這是聯合國氣候會議達成史上首個減煤協議,只不過各國同意「逐步減少(phasing down)」而不是逐步淘汰(phasing out)」使用煤炭,引發對世界能否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的擔憂。

220118(52)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圖片1.jpg

 

減少碳排放是迫切的危機

從這次會議中協定及承諾可發現,碳排放已躍升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減少碳排放已成為非常緊迫的目標。因為,減少碳排是影響地球升溫最關鍵的一環。

依據《巴黎協定》第3次締約國會議(CMA3)決議,到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2℃之內,並以1.5℃為目標。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預估2030年全球碳排量是524億噸,COP26中各國承諾2030年減碳至419億噸,離控制地球升溫1.5℃以內的266億噸目標,仍有153億噸的遙遠距離。

220118(52)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圖片2.jpg

220118(52)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圖片3.jpg


碳市場雙軌制 估釋出數兆美元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也敲定巴黎協定第六條的碳市場規則。碳交易協定是本次會議最具體成果之一,幾乎全球各國都贊同打造初步規則,讓政府和企業能創造、估算、交換碳權,並透過全球交易系統降低碳的淨排放。

此一協定意在建立全球通行的聯合國(UN)認可碳權。碳權標準化之後,政府可以進入監管的碳權市場與非正式的碳權市場。一國若未能達到向聯合國承諾的減排目標,可以在碳權市場購買碳額度補足缺額。

依據BBC報導,碳市場旨在為減碳創造金錢誘因,即某國出錢幫另一國減碳或捕捉碳,如在另一國造林或建再生能源設施,就能把另一國的減碳成果算作自己的。各國可以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碳排放額度,每單位是一噸二氧化碳。近30年來,全球還未能建立通用且穩定的碳市場規則。這有助於數兆美元資金釋出,用於保護森林、建立再生能源設施等遏制氣候變遷的行動。

這項碳市場協議以雙軌方式進行:國家雙邊碳交易不課稅,意味開發中國家屈服於富國的要求,尤其是反對課稅的美國;而在另一個集中發放碳信用額度的體制中,碳交易收入要課百分之五的稅,以資助開發中國家調適。

此外,協議設定2013年起發放的額度才算數,解決了京都議定書創造的碳排放額度如何攜帶到新的碳市場的問題,根據德國新氣候研究所和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的分析,這意味有三億兩千萬個額度,也就是三億兩千萬噸二氧化碳,可以進入新市場。

 

全球碳費系統2020年創造530億美元收入

為抑制「碳排」,各國政府紛紛定出碳排放總量及減量目標,使得碳排放權搖身變為可以交易的有價商品。目前,全球已有64個碳稅或碳交易市場(ETS)在運作,管制約 21.5% 的世界碳排量,以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為主,中國、英國及德國今年都啟動了碳市場,荷蘭和盧森堡則是啟動了碳稅。

全球的碳費系統2020年共創造530億美元的收入,較2019年增加了80億美元,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在中國,中國全國排放交易系統涵蓋約40億噸二氧化碳,占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30%。

 

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在中國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於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交易,首批納入2225間電力公司,並計畫於5年內納入8大高耗能產業,達成中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起步。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它也將正式超越歐盟,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220118(52)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圖片4.jpg


2030年碳市規模可望超越油市

碳權潛力大,專家預測,碳權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超車原油市場。多國政府齊推碳排放交易,讓不少原本專營油氣的能源業者,開始殺入碳權市場。專家Wood Mackenzie估計,2050年國際碳權市場將飆至22兆美元。

全球兩大原油龍頭殼牌(Royal Dutch Shell)和英國石油公司(BP),都已經有規模可觀的碳交易部門。其他大型能源業者,如全球最大的獨立原油交易商Vitol Group、礦業巨擘嘉能可(Glencore)也迫不及待跨足此一市場。

專家預測,2030年碳市規模可望超越油市,而且如果全球迅速採取行動並落實法規,碳市市值更可能提早在2025年就超越油市。

 

歐盟碳邊境稅機制(CBAM),2026年正式上路

歐盟為了實現「2050 氣候中和」與「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 55%」的目標,於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規範碳密集型產品(carbon-intensive production,或稱高碳排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必須購買憑證(CBAM Cerificates)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 

最初僅適用於碳洩漏風險高的5項商品:水泥、鋼鐵、鋁、化肥和發電,之後才會考慮擴展到其他商品。進口商必須於2023年開始為期三年的過渡階段(transitional phase) 期間, 每季報告進口品的實際隱含排放量(embedded emissions),包括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以及是否有在排放地(產地)支付碳價的證明。

2026年系統正式實施後,進口商必須向歐盟註冊並購買證書,商品含有多少噸碳,就必須支付相應價格,價格依據歐盟境內碳交易市場配額的每週平均拍賣價計算。

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age)」,就是境內企業將高碳排的產品,轉移到環境與氣候政策較為寬鬆的非歐盟國家生產,這就是「碳洩漏」狀況,將導致低碳排或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增加,反而無益全球淨零目標。

 

關稅抑制,2030歐盟進口額減少12%

然而,碳關稅也將對全球貿易造成衝擊。歐盟官員估計,到2030年,因為被關稅抑制,歐盟進口額將減少12%。在歐盟首先列管的5項進口商品中,可能將被納入碳關稅範圍、目前總計出口歐盟金額最高前3名國家分別為:俄羅斯、中國、土耳其,他們被歐盟課稅的損失風險最高。

但CBAM可能豁免充分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的非歐盟國家,以及和歐盟建立碳市場掛鉤(linking)的國家。《經濟學人》指出,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涵蓋範圍將逐漸擴大,也會讓他國政府更願意採行收碳稅、碳交易等碳定價機制。《科學人》也指出,俄羅斯、土耳其等高度依賴與歐盟貿易的國家,可能會採行碳定價政策。

甚至,可能會有更多國家為了保障國內產業競爭力、加快減碳速度,仿效歐盟課徵碳關稅。例如,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已有7個碳關稅法案版本;日本經產省也計畫召開會議,對減碳不力的進口產品課徵國境碳稅。

 

企業及產業鏈紛紛提出負碳排及碳中和等訴求

淨零競賽已經成為部分全球科技巨頭競逐的焦點。國際知名企業如Microsoft、META(即Facebook)、Apple、Google、Amazon及台積電等等也提出負碳排及碳中和等訴求。國際品牌客戶紛紛對其供應鏈提出碳中和的要求,顯見淨零碳排的議題將掀起全球各產業價值鏈的重新定義。

同時,歐盟「碳邊境稅」政策實施,管制進口商品的碳排放量的這些趨勢下,對產業的壓力已經「全面抵達」,現在已不是成本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許多產業在今年都已有很深刻感受。

220118(52)全球淨零碳排大行動圖片5.jpg

 

產業鏈帶動綠色能源轉型

哈佛大學研究員古塔(Udit Gupta)等人在2020年的《Chasing Carbon: The Elusiv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Computing》論文中寫道,晶片製造「佔了電子設備的大部分碳輸出」。蘋果(Apple)在公布《2020年環境進度報告》中也指出,有75%碳排都來自於供應鏈的伙伴,這些伙伴有90%的電力都來自非再生能源。

Apple 近年帶頭進行綠色能源轉型,早在2018年春季就宣布辦公室,數據中心和零售商店,都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 2020年7月蘋果公開承諾,為減緩氣候變遷,要在2030年前在所有產品上實現碳中和,並利用回收再生原料,設計打造全球最創新的產品,並完全以清潔能源製造。

至2021年,已有175家供應商將轉換至使用再生能源,蘋果與供應商將把逾900萬瓩潔淨能源推廣至全世界。

微軟早在2012年就達成碳中和,下一步目標是2030年達到負碳排、並在2050年移除微軟自1975年創立開始製造的所有碳排。另外,也將做到水資源正效益、零廢棄物,而碳足跡的主要來源:資料雲中心,全面替換成可再生能源。

臉書(Facebook)在2021年4月表示,在過去三年間,它已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94%,現在其營運用電為100%再生能源。2018年Facebook設定的目標其實沒這麼高,當時僅承諾2020年將排放量減少75%。結果超前達標,顯示Facebook確實有能力實現其2030年目標,不僅是Facebook自家資料中心造成的排放,還包括供應商的排放,從伺服器的硬體開發者到管理伺服器的外包公司。

2020年9月,Google宣布不僅達到了碳中和,而且還抵消了它曾經排放的所有碳。此外,包括Nike、Google、沃爾瑪、Ikea、賓士,各行業的龍頭廠都在做出「碳中和」、「淨零排放」的承諾。

 

台積電要求設備供應商 2030 年前節能20%

為蘋果代工晶片的台積電除了承諾2050年以前實現淨零排放,也在2020年7月宣布與丹麥再生能源廠商沃旭能源(Orsted)簽下沃旭彰化920 MW離岸風電廠的所有電力採購合約,並宣布在2050年實現100%碳中和,達到淨零碳排放目標。這是全球單一案規模最大的再生能源交易案。

此外,2021年4月台積電宣告:要求設備供應商 2030年前節能20%,將供應鏈碳足跡以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700多家供應商開始動員節能減碳。它的牽連甚廣,包含到影印一張紙、員工出差搭什麼交通工具,都會被計算入排碳的成本。大家開始砸錢轉型。台積電已正式啟動對供應鏈碳足跡進行盤查,一起把碳減掉。供應鏈是環環相扣的上下游產業,台積電起個頭,它的供應鏈也要跟著配合,整個供應鏈就是朝向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綠色技術及綠色金融體系將更重要

綠色新興技術商業化包括:再生能源市場的蓬勃成長,而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結束,預期更將創造「低碳材料、電氣化、清潔電力、氫能及碳捕捉」等嶄新市場。

同時綠色金融體系將扮演更重要角色,根據世界銀行的預估,到2030年將有高達90兆美元的資金,流向綠色經濟轉型。比方微軟、亞馬遜均成立氣候創新基金,導引資金投入循環經濟、儲能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永續農業等領域,開發低碳解決方案。

全球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邁進,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預估到2050年,全球綠色投資將突破1兆元,加速全球加速再生能源產能及交易平台發展。

 

走向淨零未來的十年行動

淨零碳排的驅力,將重塑既有商業模式,讓企業從產品的設計源頭,開始融入零碳思惟。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表示:「推動Apple環保之旅的創新計劃不僅對地球有利,還能幫助公司提高產品的能效,並將清潔能源的新資源帶進全世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認為:「極端氣候不僅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也考驗企業營運韌性。」

全球暖化趨勢下,綠色經濟、淨零減排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議題,不僅是全球各國需要共同面對應用能源的新課題,也是為各企業轉型與否的生存考驗戰。

走向淨零未來,接下來的十年已被聯合國稱為「行動的十年(Decade of Action)」,這是黃金的十年,考驗著各國及各企業的決心與行動。

 

 

(END)

 




 
瀏覽次數:469

回最頂